机械臂操作柔性负载系统分布参数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已经在工业、农业、军事、服务业及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在对精确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的航空航天、汽车造船和印刷电路板等工业军事领域中,人们经常要对大型轻薄金属板和细长柔性梁进行加工或搬运,机械臂操作柔性负载系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在汽车工业中每辆汽车上包含几百块像车门、车身这样可以弯曲的金属板,为了把这些柔性金属板装配成工件,必须要设计一个复杂的夹具。汽车制造过程中允许的空间误差不足一毫米,因此即便车体形状发生一个极其微小的改变,相应的夹具也要进行重新设计。随着人类对太空丌发的更加深入,大量的飞行器被陆续送入太空的轨道。随着飞行器运行时间的变长,失效的电池、故障的器件都需要进行更换与维护,宇航员在空间进行这样的作业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应该使用空间机器人去完成这项工作。由于装载在它们身上的电池板体积庞大,又都是由柔性材料做成的,在对它们的操作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产生振动。此外,在其它工业领域中有许多部件都是由柔性薄板经锻压等加工而成的,利用机械臂完成这项工作可以使效率和安全性都得到很大提高。这些操作都涉及到机械臂操作柔性负载的问题,尤其对一些大型结构负载或任务要求较精确的操作需要双机械臂或多机械臂进行协调操作。
从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来看,机械臂操作柔性负载系统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模型建立、轨迹跟踪与振动抑制等问题的研究在学术上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与机械臂操作刚性负载不同,柔性负载在操作过程中会引起弹性振动,这会给机械臂系统的稳定性及机械臂对柔性负载的操控性等都带来很多技术上的困难。由于柔性负载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变形和振动,系统模态存在不确定性,以及内力会引起机械臂与柔性负载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系统动力学分析和建模的复杂性。柔性负载本身属于分布参数系统,同时它又具有随机性,不能在柔性体上任意安装传感器,且其振动将对机械臂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给柔性负载系统的振动抑制问题带来很大困难。另外,机械臂在操作柔性负载的过程中,其内力也必须加以控制,否则这种操作对负载来说很可能是具有破坏性的,这使得机械臂操作柔性负载系统的控制问题更加复杂。
本文对机械臂协调操作柔性负载系统进行了研究。以柔性梁负载为例,研究了基于分布参数法的系统动力学建模问题。针对系统有限元和分布参数两个模型所表现出来的双时间尺度特性,分别应用奇异摄动理论对模型进行了分解简化。在系统存在不确定性时,研究了系统轨迹跟踪问题,并利用反演设计思想对控制方法进行了改进。而后又基于观测器理论研究了系统的反馈控制问题,进而抑制了系统的弹性振动。因为分布参数系统模型由偏微分积分方程描述,系统呈现出无穷维特性,故应用算子半群理论对其闭环渐近稳定性进行了证明,并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可供仿真研究的系统仿真模型。全文主要内容包括:
论述了柔性多体动力学系统梁杆结构约束条件的几种假设形式,然后选用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的约束形式,针对两个三连杆刚性机械臂操作一个柔性梁负载,推导了机械臂和柔性负载的运动学。利用广义哈密顿原理,在参考坐标系下将机械臂和负载看成一个整体,求得动能、势能和虚功,从而建立了协调系统的分布参数模型,并给出了系统模型的几条性质。通过分析分布参数偏微分方程解的性质,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分布参数仿真方法,并应用到仿真研究中
通过深入分析协调系统动力学方程的特性可知,机械臂操作柔性负载是一个具有双重时间尺度的复杂动力学系统,应用奇异摄动方法分别对有限元和分布参数系统模型进行分解降阶,得到了表征系统大范围运动的慢变子系统和表征系统弹性振动的快变子系统,与有限元模型相比,分布参数模型快变子系统仍为偏微分方程描述,更贴近系统本质。
当机械臂和柔性负载存在参数不确定性,操作过程中有外部干扰时,将二者合并成一个非线性函数形式,并按照不确定项是否有上界、上界是否已知两个方面,针对有限元模型,设计了自适应滑模慢变控制器和鲁棒最优快变控制器,来完成系统的轨迹跟踪和振动抑制的问题。利用反演设计思想和神经网络逼近非线性函数的性质,改进了控制方法,在不确定性上界未知的情况下,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并将此设计方法推广至分布参数慢变子系统中。
分布参数快变子系统呈现分布参数无穷维特性,在欧氏空间中的常规控制方法不能很好地使用,因此研究了无穷维空间上的滑模控制方法,有效地抑制了系统的弹性振动。通过将分布参数闭环发展方程化为抽象Cauchy问题,研究了主算子与其生成的C0半群的性质,证明了闭环方程解的渐近性,进而证明了分布参数闭环子系统的渐近稳定性。
基于机械臂末端执行上加装传感器能够测得柔性负载末端挠度的思想,利用该传感器可以获得柔性杆末端的信息,从而可以推导出整个负载振动状态,将反演设计思想应用其中,研究了基于观测器的振动反馈控制问题。并对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仿真实验。考虑到含有无穷维状态的分布参数模型,设计有限维观测器将会导致信息丢失和控制溢出,提出了一种无穷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思想,并通过分析主算子的特性,证明了系统和观测器的可解性。
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结合本人在机械臂系统、柔性多体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心得,以及对数学、力学、控制理论的不断深入学习,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
|
|
|
1 |
王幼民,徐蔚鸿;机械臂关节空间Bezier曲线轨迹规划[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2 |
黄志雄,何清华,吴万荣,谢习华;大型水轮机叶形现场检测机械臂运动学分析[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3 |
向国菲;;基于LSM303DLH的机械臂空间定位[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7期 |
4 |
陈建国;姜增如;;基于自适应控制的机械臂远程实验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03期 |
5 |
四海;;数码化的思想——用脑操纵机器的梦想与现实[J];科学24小时;2008年04期 |
6 |
刘中;;基于虚拟仪器的开放式机械臂实验系统[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S2期 |
7 |
尚毅;;机械臂动力学模型的向量-矩阵推导方法[J];控制工程;1986年05期 |
8 |
徐世钰;;Kane 方程在机械臂动力学中的应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
9 |
;立体扫描仪[J];个人电脑;1997年04期 |
10 |
周骥平,朱兴龙,颜景平;机器人机械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03期 |
11 |
何广平,杨泽勇,范春辉,陆震;欠驱动冗余度机械臂的动态自重构[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
12 |
林雷;王洪瑞;任华彬;;基于模糊变结构的机械臂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7年04期 |
13 |
周卫东;;基于CAN总线通讯的机械臂控制系统设计[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4 |
祁亨年;汪伟;蒋梁中;;基于一种解析运动学模型的排爆机械臂联动遥操作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08年05期 |
15 |
陈明生;沙威;谢莹;;六关节机械臂运动路径设计[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年14期 |
16 |
金旻;叶明;刘洪广;;一种基于包围盒技术的机械臂碰撞检测算法[J];机电工程;2008年10期 |
17 |
刘湘晨;蔡晓君;蒋力培;方徐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求解方法的探讨[J];机床与液压;2009年08期 |
18 |
刘绍锦;王志乾;赵雁;耿天文;李建荣;;自动机械臂定位精度分析[J];测控技术;2010年11期 |
19 |
庞明;郝艳玲;;食品分拣机械臂无标定视觉伺服控制技术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年12期 |
20 |
邹建奇,尹朝万,张京军,陆佑方;机械臂惯性矩阵的并行计算[J];机器人;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