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措施的研究及应用
【摘要】: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PR)又名奥叶基氏病(Aujeszky’s, AD)、奇痒症等,是由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和脑脊髓炎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中以猪的感染最为普遍,其主要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新生仔猪发生感染时,死亡率可高达100%;此外,育肥猪感染往往致使其生长缓慢,种公猪感染则导致精液品质下降甚至丧失种用价值,因此该病的发生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当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由于当前绝大多数的猪场主要通过使用gE基因缺失疫苗对该病进行免疫预防,因此配套使用PRV gE-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能快速、准确地对血清中PRV野毒抗体进行检测,从而能有效监测猪群中PRV野毒感染情况。为了解近年来吉林省各地区猪场中PRV野毒的感染情况,本研究采用PRV gE-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2008~2010年间采自吉林省12个市县的152个不同规模的免疫猪场不同批次送检的3849份血清样品进行PRV野毒血清抗体检测,从而为针对感染状况日益严重的猪伪狂犬病科学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各地区的抗体阳性率从9.47%~40.00%不等,抗体平均阳性率为22.66%;在被检测的152个猪场中,PRV抗体阳性的猪场103个,各地区猪场阳性率从37.50%~87.50%不等,这表明吉林省各地区猪场中PRV野毒感染情况仍较为严重。此外,本研究还对不同日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品种猪PRV野毒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上血清学调查结果将为吉林省针对PR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008年11月,吉林省四平地区某猪场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死胎,50多头新生仔猪临床上出现呕吐、腹泻,并伴有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四肢呈游泳状滑动等神经症状,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后2~3 d后陆续死亡,死亡率高达100%。剖检送检病死仔猪,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脑膜充血、淤血,肺脏充血、水肿,肝脏淤血、表面散在有灰白色的坏死灶,而其他组织脏器无明显的病理变化。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及眼观病理变化,我们初步诊断为猪伪狂犬病,由于该病在临床上容易与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猪布氏杆菌病等相混淆,因此本研究从病理学和病原学角度对该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首先,本实验从送检病死仔猪的心、肝、脾、肺、肾以及脑组织等进行病理学切片,从病理组织学角度对仔猪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脑组织出现“血管套”、噬神经现象等典型的非化脓性脑炎变化,据此我们推断该病变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同时,细菌学检测结果也排除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此外,肝脏的部分组织坏死形成局灶性的坏死灶,该病变是PRV感染的一个重要的示病病变。为了进一步对该病进行确诊,本试验利用BHK-21细胞进行了系统的病原分离鉴定,并成功获得了1株PRV野毒,并将其命名为PRV JL/08/SP分离株。
为了进一步了解PRV JL/08/SP分离株在BHK-21细胞中的增殖能力以及侵染细胞的动态过程,本研究通过制作感染细胞的超薄切片对PRV JL/08/SP病毒粒子的形态学发生过程和感染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观察可见,PRV在吸附到细胞膜的表面后通过膜融合的方式进入到细胞中,在胞核中进行病毒的复制,装配好的病毒以出芽方式离开细胞核进入胞浆;在胞浆内的病毒粒子又利用高尔基体的膜结构合成第二层囊膜,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最后包裹有完整病毒粒子的高尔基囊泡与细胞膜发生融合,将病毒粒子释放到细胞外。该增殖过程及释放形式与之前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这表明不同的PRV分离株在细胞中的形态发生学过程非常相似,仅在PRV囊膜获得方式上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利用BHK-21细胞对其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PRV JL/08/SP分离株在BHK-21细胞的感染滴度为10-7.2/0.1 mL,这表明该分离株具有较强的毒力;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毒株的致病性,还选用对PRV最为易感的家兔以及本源动物仔猪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均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相类似的临床症状。以上我们对PRV JL/08/SP分离株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鉴定,并从病原学角度对其致病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据此从而确诊该病的发生是PRV野毒感染所致。
由于目前各猪场中PRV野毒感染的情况仍非常普遍,在猪群中多呈隐性感染,因此也是彻底根除该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鉴于此,当前非常有必要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诊断方法用于PRV野毒株的检测。在控制PR的发生流行过程中,PRV基因缺失疫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以PRV gE基因缺失疫苗的使用最为广泛。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能有效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毒株的诊断方法对于野毒感染阳性猪的清除以及猪场的净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所使用的PRV gE基因缺失疫苗株均部分甚至全部缺失gE基因,而且gE基因能在野毒株中稳定表达且其本身的遗传变异性较小,因此可将gE基因作为鉴别PRV野毒株和疫苗株的一个标志基因用于PRV分子水平上的诊断。本研究在前期分离获得PRV JL/08/SP株的基础上,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gE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并克隆了PRV JL/08/SP分离株的gE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此外,还对该基因的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同源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分离株相比,gE基因虽然存在有个别核苷酸的突变位点,但从同源性以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来看,PRV JL/08/SP分离株gE基因仍然高度保守。因此,PRV JL/08/SP分离株的gE基因可作为鉴别PRV野毒株和疫苗株的诊断抗原,我们利用该分离株的gE基因建立用于临床样本快速检测的PCR方法,且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以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应用该方法对吉林省长春、四平、公主岭、吉林等地猪场送检的68份疑似PRV感染猪的脾脏、肺脏、肝脏以及脑组织等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其中样本检出阳性率为27.94%,这与之前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符合,这说明猪伪狂犬病在吉林省的发生仍较为普遍。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PRV JL/08/SP分离株gE基因建立的PCR诊断方法不仅能快速、特异地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而且能有效地区分PRV野毒株和疫苗株,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PRV的检出率和准确程度,此外,该方法对于PRV的早期感染、潜伏感染以及持续感染的诊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为猪场中PR的净化及根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针对当前该病发生的严峻现状,各猪场非常有必要对该病进行净化、根除。因此,本研究在参照国外净化、根除PR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2009~2010年应用PRV gE基因缺失疫苗并结合PRV gE-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吉林省6个不同规模的猪场采取免疫、监测以及淘汰等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净化、根除,并在上述的6个试验猪场达到了预期的净化效果,这将为吉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PR的净化以及根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858.28
|
|
|
|
1 |
潘兹书,张楚瑜,丁建华,罗满林,雷亮;猪伪狂犬病毒蛋白激酶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J];病毒学报;2000年01期 |
2 |
俞国乔,顾小根,赵灵燕,逄春泰;浙江省养猪场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检测[J];浙江畜牧兽医;2000年04期 |
3 |
刘有昌;金萍;康立平;王传彬;杨欣艳;王莉内;;种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监测[J];动物保健;2006年02期 |
4 |
娄高明;伪狂犬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0年02期 |
5 |
张维谊;鞠厚斌;周锦萍;陈琦;刘健;卢军;;上海及周边地区散养猪主要病毒病的流行状况调查[J];动物医学进展;2008年07期 |
6 |
何存利,谢琴,陈祝三,史建斌;宁夏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血清学调查[J];甘肃畜牧兽医;1998年01期 |
7 |
赵光政;醴陵市猪伪狂犬病流行情况的调查和防治[J];湖南畜牧兽医;2003年06期 |
8 |
刘镇明,蓝天,罗满林,袁少华,石迎新;猪伪狂犬病病毒粤A株的分离与鉴定[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9 |
赵东升;刘有昌;安福生;;近年来我国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状况和分析[J];今日养猪业;2008年06期 |
10 |
张志,范伟兴,赵宏坤;伪狂犬病病毒囊膜糖蛋白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
|
|
|
|
1 |
李三星;;关于伪狂犬病[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2 |
刘有昌;金萍;康立平;王传彬;杨欣艳;王莉内;;种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监测[J];动物保健;2006年02期 |
3 |
冼琼珍;蔡明福;王淑敏;黄良宗;顾万军;;广东部分地区中小型猪场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J];动物医学进展;2006年10期 |
4 |
周复春,陈焕春,李学伍,方六荣,吴斌怀,济森;PCR技术检测猪伪狂犬病毒及其潜伏感染部位的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1997年02期 |
5 |
金颜辉;;2004~2005年福建省部分猪场主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报告[J];福建畜牧兽医;2006年03期 |
6 |
赵国明,陈义祥,胡丽萍,陆芹章,何贻坚,刘翠权,李华明,刘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的诊断[J];中国畜牧兽医;2005年03期 |
7 |
白挨泉,王晓清,甄劲松,王淑敏;广东部分集约化猪场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2005年03期 |
8 |
梁皓仪;梁柱林;;近年猪病发病特点、病因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2007年01期 |
9 |
倪娇;周绪斌;张馨玉;许秀梅;焦连国;包爽;刘明明;赵亚荣;;近期部分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监测情况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2007年09期 |
10 |
周绪斌;Daniel Torrents Gil;李国友;李聪;栗娟;秦云;叶阳;;通过检测淘汰野毒阳性公猪并强化疫苗免疫成功净化猪场伪狂犬病[J];今日养猪业;2007年05期 |
|
|
|
|
|
1 |
王照福,符开星;猪伪狂犬病及其防制[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1年05期 |
2 |
曹斌,谢献胜;江苏省猪伪狂犬病的流行与防制报告[J];中国动物检疫;2001年05期 |
3 |
马兴元,孙义和;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制[J];中国兽医科技;2002年06期 |
4 |
袁建成,刘坤,程方程,邱骏,邱永敏;由防疫引发猪伪狂犬病的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02年02期 |
5 |
宋华英,姚汝明,李秀荣;仔猪伪狂犬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2年03期 |
6 |
孟连枝,程根生,张清洁,刘小燕,王强,汪剑;猪伪狂犬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2年04期 |
7 |
甄志刚,张冬野;猪伪狂犬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2年05期 |
8 |
王文超,刚松堂,郭清,吕合星,刘胜利;仔猪伪狂犬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2年08期 |
9 |
许海峰;猪伪狂犬病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02年10期 |
10 |
张加勇,孙刚,赵晓春,朱琪,李海山,郭昭林,孙光;黑龙江省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的监测与防制[J];中国兽医杂志;2002年12期 |
|
|
|
|
|
1 |
张清燕;;猪伪狂犬病研究进展[A];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2 |
徐大为;陈玺;;浙江某猪场猪伪狂犬病净化的报告[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
3 |
陈怀涛;贾宁;韩庆彦;;猪伪狂犬病的病理诊断[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一次兽医病理学、第十次动物病理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4 |
李英霞;于尔松;杨丽丽;邢文杰;朱琪;;黑龙江省种猪场猪伪犬病流行病学调查[A];猪的重要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防检疫专业委员会第7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
5 |
赵国平;田夫林;王海涛;王传清;马慧玲;兰邹然;赵文娟;;猪伪狂犬病流行及诊断[A];猪的重要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防检疫专业委员会第7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
6 |
赵晓春;孙刚;张加勇;朱琪;李海山;郭昭林;孙光;;黑龙江省种猪场猪伪狂犬病监测与净化技术比较试验[A];猪的重要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防检疫专业委员会第7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
7 |
孙广力;孙刚;李书华;郭昭林;杨本;;猪伪狂犬病抗体血清学检测的比较试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
8 |
卫秀余;姚龙涛;余红梅;宋文秀;孙仁余;吴纪良;王强;;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
9 |
卫秀余;姚龙涛;余红梅;宋文秀;孙仁余;吴纪良;王强;;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10 |
袁森泉;;猪伪狂犬病的净化[A];现代化养猪企业经营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