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物半导体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生物传感应用
【摘要】:葡萄糖、过氧化氢的检测与人类身体健康、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息息相关,为了满足它们实时、快速和现场检测的需求,生物传感器面临着更高、更新的要求:高灵敏度、低检测限、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强的抗干扰能力等等。崭新的要求敦促着人们寻求新的电极修饰材料,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新发展提供了无穷的机遇。在众多的纳米材料中,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由于其优越的电学、光学和光电性质,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就是具有生物识别能力的修饰电极,而三维多孔电极的多孔网络结构则可以为电化学反应提供适宜的场所。因此,可以预见基于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三维多孔电极,将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静电纺丝法是制备三维网络结构的有效手段,而热压处理则可以解决纳米纤维和导电衬底间的附着性问题,结合静电纺丝法和热压处理的优势,我们成功制备了应用于葡萄糖和过氧化氢电化学生物传感的三维多孔电极。
光电化学生物传感被认为是具备电化学和荧光传感两者优势的分析方法,它的实现要求电极具备优良的光吸收、快速的电子传输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结构阵列电极在光吸收和电子传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选取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构建纳米结构阵列电极,有望实现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因此,我们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维纳米棒阵列电极,进行了有关葡萄糖光电化学传感的初步尝试。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⑴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WO_3、TiO_2、CuO以及NiO/Co_3O_4等单一或者复合的一维纳米纤维,制备了具有管状结构的ZnO/Co_3O_4异质结纳米纤维,其直径约为200nm,管壁厚50nm左右;首次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具有多级结构的CuO/TiO_2复合纳米异质结材料,其具体结构为单晶的CuO纳米片镶嵌于多晶的TiO_2纳米管中,讨论了前驱体中无机盐含量在多级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高分辨电镜测试表明两种半导体有着很好的接触,因此,此方法可以制备出质量较好的pN异质结结构,其在光催化、光电化学领域、气体传感和生物传感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⑵结合静电纺丝和热压处理,制备了基于CuO/TiO_2多级结构的三维多孔电极,并将其应用于无酶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制备的电极结合了CuO/TiO_2的多级结构和复合纤维构筑的开放的三维网络结构,保证了电子的有效转移和底物在薄膜内的有效传输,表现出了高的灵敏度(1321μAmM~(-1)cm~(-2))、低的检测限(390nM)、快速的响应(响应时间小于5s)、高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可重复性;
⑶为了进一步探索三维多孔电极结构在电化学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价值,我们制备了基于CuO纳米纤维的膜厚可调的三维多孔电极,并将其应用于过氧化氢的无酶电化学传感。电极在不同的溶液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电化学过程,在缓冲溶液中表现出扩散控制过程,而在NaOH溶液中则为表面控制过程,它们的传感性能也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优势:在缓冲溶液中表现出高灵敏度(407.1μA mM~(-1)cm~(-2))、快速的响应(响应时间小于5s)、较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具有更宽的线性响应范围(10μM至2mM)以及良好的选择性;而在NaOH溶液中,同样表现出高灵敏度(385.4μAmM~(-1)cm~(-2))以及快速响应(响应时间小于5s),相对于缓冲溶液而言,具有更低的检测限(399nM)。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纳米纤维构建的三维多孔电极与由颗粒构建的三维多孔电极电催化性能的差异,纳米纤维构建的三维多孔电极表现出了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大的线性范围,我们认为这首先是由于纳米纤维的一维结构保证了电子更有效的传输,而且纳米纤维构建的开放的网络结构也使底物在薄膜内部的扩散传输更加的容易;
⑷利用水热法在导电玻璃上制备Fe_2O_3纳米棒阵列电极,研究了其对过氧化氢的电催化性能,讨论了光电效应对电化学响应的影响。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光辐照对氧化电流有明显的增强效应,而对还原电流则几乎没有影响;在NaOH体系中,光辐照对氧化电流和还原电流均有明显的影响,特别地,还原电流在光辐照后,转变为氧化电流,即电极的电流响应方向发生了改变。接下来,我们以Fe_2O_3纳米棒阵列电极构建葡萄糖光电化学检测,电极对葡萄糖表现出了稳定、快速的光电流响应,而且光电流随着葡萄糖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这样,就可以通过光电流的大小标定葡萄糖的含量。
|
|
|
|
1 |
方靖淮,张向阳,吴敬文,毛海舫,沈耀春,陆祖宏;双染料共敏化的纳米晶二氧化钛多孔电极的光伏特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7年02期 |
2 |
凌志远;陈烁烁;王金池;李屹;;通孔结构阳极氧化铝湿敏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表征[J];科学通报;2007年12期 |
3 |
郑伟伟;徐强;丁飞;张晶;刘兴江;;电沉积法制备多孔镁电极(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1年09期 |
4 |
施云波;张洪泉;项金娟;冯侨华;胡竹平;郭建英;;多孔电极平板结构的PdPc/H_2PtCl_6杂化有机半导体毒气传感器的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6年05期 |
5 |
沈耀春,王林,陆祖宏,韦钰,周庆复,毛海舫,许慧君;卟啉/二氧化钛多孔电极的光电转换效应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5年01期 |
6 |
张香圃;;氧气浓度和湿度控制设备[J];舰船防化;2002年02期 |
7 |
方靖淮;黄丹;顾建华;陆祖宏;毛海舫;;染料敏化的硫化镉/二氧化钛纳米晶太阳电池的光伏特性[J];电子器件;1997年01期 |
8 |
王少臣;郝玉芳;陈昕;张洪泉;;固体电解质氧气传感器抗电极中毒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9 |
;热解石墨制作的有孔电极加工方法[J];真空电子技术;1976年01期 |
10 |
夏风,钱晓良,杨欣,刘光葵,孙尧卿;ZrO_2氧传感器多孔电极中气体扩散过程模拟[J];传感技术学报;2001年02期 |
11 |
Evans J;孙学芳;;电流式二氧化碳传感器的设计、特点及其性能[J];舰船防化;1994年01期 |
12 |
施云波;季惠明;张洪泉;李月;郭建英;;CuPc/H_2 PtCl_6有机半导体毒气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J];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
13 |
董恩沛,蔡公和;5VDC2.2F双电层电容器[J];电子学报;1984年05期 |
14 |
董恩沛;双电层电容器及其应用——解决半导体动态随机存储器瞬间断电信息消失的一个有效方法[J];信息与控制;1984年05期 |
15 |
陆君涛;严河清;王鄂凤;;毛细管型电化学氧传感器的响应时间[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85年01期 |
16 |
李标荣,丁爱军,鲁圣国;一种超大容量液体双电层电容器[J];电子元件与材料;1994年03期 |
17 |
;《化学通报》网络版(Chemistry Online)2001年4月论文摘要[J];化学通报;2001年05期 |
18 |
高岩;胡志强;李国;高文元;姜妍彦;;低温制备柔性染料敏化太阳电池TiO_2薄膜电极[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7年07期 |
19 |
李歆;;超级电容器综述[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09年11期 |
20 |
张来福,初明璋,倪秋牙,童建忠;碱金属热电转换器(AMTEC)理论分析[J];能源技术;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