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延寿构造带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研究
【摘要】:伊春-延寿构造带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呈南北向展布于小兴安岭-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东侧以牡丹江断裂为界与佳木斯地块的西缘相邻,西侧以逊克-铁力-尚志断裂为界与松嫩盆地相邻,向南可能延伸到敦密断裂,北部过黑龙江延伸至俄罗斯。
伊春-延寿构造带早古生代发育早寒武世西林群和早中奥陶世宝泉组、小金沟组。西林群为一套碎屑岩和碳酸盐沉积,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灰岩、板岩和千枚岩。宝泉组为一套火山和碎屑岩沉积,小金沟组为一套火山和碎屑岩以及碳酸盐沉积。
南北向的伊春-延寿构造带广泛发育花岗岩类,前人认为这些花岗岩主体是海西期花岗岩,称为海西花岗岩带;与海西晚期造山作用有关。但是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带的主体应该是印支期花岗岩,同时存在少量的晚海西花岗岩和少量加里东期花岗岩。同时,人们还认为在该花岗岩带的东侧存在着一条加里东期的花岗岩带,与早古生代地层及其所形成的褶皱和逆冲断层一起代表了早古生代的造山运动。
关于该构造带的地层、构造和相关的岩浆岩,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于某些关键地质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或存在不同的认识。例如,西林群和早中奥陶世的地层和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问题、西林群晨明组形成时代和在西林群中的位置问题以及早古生代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或存在不同的认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以及室内镜下观察,对沉积岩和火成岩岩性、岩相和岩石组合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沉积岩和火成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年代学分析和构造环境判别投图等方法,对西林群形成的构造环境、晨明组形成年代和在西林群中的位置及早古生代花岗岩的形成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1.从西林群岩石组合来看,它以厚层灰岩为主,夹泥岩、粉砂岩、砂岩、板岩,以化学沉积和细碎屑沉积为主,沉积岩相稳定,代表了整体稳定的沉积环境;但局部存在类复理石建造,它代表了局部地壳的动荡。
2.西林群沉积岩常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五星镇组和晨明组微量元素含量相近,稀土配分特征相近(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且与北美页岩(NASC)稀土配分特征一致。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大部分样品落入被动陆缘区,这与从地层得出的结论一致,表明伊春-延寿构造带早寒武世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晨明组长石石英砂岩落入活动陆缘区,可能是由于地壳局部动荡形成,不影响其构造环境判别。
3.晨明镇早古生代花岗岩根据岩石学特征可分为两组:糜棱岩组和黑云母花岗岩组。两者富SiO_2、Al_3O_2和K_2O,贫TiO_2和Fe_3O_2;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偏铝质。稀土分配模式相似,轻稀土分馏明显,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微量元素特征与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早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相近。构造环境判别投图位于同碰撞环境和后碰撞环境。
4.晨明组碎屑锆石获得的最年轻年龄为559±6Ma,根据沉积岩的沉积时限,它应为下寒武统。
5.对西林群进行岩石化学分析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物源分析,其物源为切割岛弧。
|
|
|
|
1 |
邱家骧,曾广策,王思源,朱云海;青海拉脊山造山带早古生代火山岩[J];西北地质科学;1995年01期 |
2 |
;爱沙尼亚早古生代沉积盆地地球化学作用的比较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11期 |
3 |
王世虎,宋国奇,徐春华,陈丽;胜利油区早古生代沉积相[J];岩相古地理;1997年06期 |
4 |
刘祖发,肖贤明,傅家谟,刘德汉,申家贵;海相镜质体反射率用作早古生代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研究[J];地球化学;1999年06期 |
5 |
程立人,彭向东,刘正宏,徐仲元;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古生代生物化石的发现及意义[J];世界地质;2001年03期 |
6 |
楼雄英,许效松;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沉积响应[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年03期 |
7 |
刘豪;王英民;;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古地貌——坡折带特征及对地层岩性圈闭的控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3期 |
8 |
万天丰;;中国大陆早古生代构造演化[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9 |
张进;马宗晋;陈必河;王宗秀;李涛;;雪峰山中段古生代变形的特征及意义——以绥宁-靖州-天柱-新晃剖面为例[J];地质通报;2010年01期 |
10 |
毛启贵;方同辉;王京彬;王书来;王宁;;东天山卡拉塔格早古生代红海块状硫化物矿床精确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0年10期 |
11 |
吴泰然;何国琦;;内蒙古阿拉善地块北缘的构造单元划分及各单元的基本特征[J];地质学报;1993年02期 |
12 |
张新虎;刘建宏;徐家乐;牛洪斌;赵延庆;;再论甘肃省的板块构造[J];甘肃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
13 |
张进,马宗晋,任文军;鄂尔多斯西缘逆冲褶皱带构造特征及其南北差异的形成机制[J];地质学报;2004年05期 |
14 |
刘行松;纵贯中国东部一条新的巨型构造带[J];地震地质;1979年01期 |
15 |
陈汉林,曾华生,杨树锋,武光海;闽北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学报;1994年02期 |
16 |
胡雄伟;吴良士;;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J];矿床地质;2008年05期 |
17 |
刘敦一;张福勤;简平;苗来成;石玉若;;IGCP-480项目进展及第三次国际专题讨论会综述[J];地球学报;2007年05期 |
18 |
郑孟林,王桂梁;38°构造带及其对晚古生代煤系的控制作用[J];中国煤田地质;1995年04期 |
19 |
杨振宇,马醒华,孙知明,黄宝春,周烑秀,董金明,朱鸿;豫北地区早古生代古地磁研究的初步结果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97年04期 |
20 |
肖思云;;北秦岭褶皱山系地质构造带的划分[J];地质论评;198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