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莱姆病螺旋体脉冲场凝胶电泳标准化技术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

耿震  
【摘要】:研究背景: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Schwartz和Canter发明的,后经一系列发展,最终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中一项标准、规范的关键技术。 PFGE近年来被公认为细菌分型及追踪传染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揭示完整的基因组遗传特性。PFGE在细菌的研究中已普遍应用,特别是在疾病的暴发流行中,已经显示出了较强的应用价值。它不仅可单独用于传染病的追踪溯源,而且也可辅助现场流行病调查,用以提供不同菌群间相互关联的证据,现在已经作为传染病暴发中追踪溯源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此外它还用于传染病动态检测,为预警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起国际化病原菌分子分型实验室监测网络(PulseNet),它是以严格的标准化的PFGE操作为基础,通过网络实验室的检测分析和相互间带型的分析比较,建立数据交流的一个网络平台。 莱姆病在全球具有广泛的分布,世界五大洲的七十多个国家已经有莱姆病病例报告。我国是受莱姆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但目前尚未被列入法定报告传染病。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几乎遍布我国所有山林地区,人群中有典型的莱姆病病例存在,我国受莱姆病威胁的人群接近1亿人,估计我国莱姆病的每年新发病例不会少于2万例。目前,绝大部分莱姆病患者得不到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40%~50%转为中、晚期,长期反复发作,后果严重。 最近,研究发现莱姆病螺旋体的各个基因型与所导致疾病有很强相关性,即不同的基因型可以导致不同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种分型能力强、简便、可靠、可以分辨不同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间与型内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莱姆病螺旋体的预防和控制。 本研究旨在将PFGE技术分型技术引入莱姆病螺旋体,建立莱姆病螺旋体PFGE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进一步从染色体DNA角度分析莱姆病螺旋体分类特征,为遗传学分类奠定基础。 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及亚太地区PulseNet提供的其他病原体PFGE标准化操作程序,结合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特性,对菌体基因组染色体DNA纯化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消解方案及脉冲场电泳参数进行优化,初步建立莱姆病螺旋体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并对国际标准株和我国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四川、贵州等地菌株共56株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了高清晰度酶切图谱,各株菌都有独特的带型分布,国内菌株与其标准菌株带型相似,都具有优势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之间带型完全不同。发现PFGE分型结果与RFLP和MLSA具有高度一致性。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并优化莱姆病螺旋体的脉冲场电泳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分型研究,为下一步开展莱姆病的预防控制及流行病学调查打下基础。 方法: 利用目前美国CDC及亚太地区PulseNet提供的其他病原体PFGE标准化操作程序,结合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特性,通过对莱姆病螺旋体基因组染色体DNA纯化,限制性内切酶消解方案及脉冲场电泳参数进行优化,初步建立莱姆病螺旋体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并对国际标准株和我国菌株进行聚类分析。 1、BSKII培养基的制备,称量新蛋白胨、HEPES、酵母粉、丙酮酸钠和1066等药品,溶解后调节PH值,加入明胶、牛血清白蛋白Ⅴ和灭活的兔血清,采用硝酸纤维素膜过滤除菌,分装备用; 2、采用BSKII培养基传代培养购买自ATCC的国际标准菌株,并且从国内西北、东北等地区的人血标本、传播媒介蜱和宿主动物鼠的标本中分离培养莱姆病螺旋体活菌,置于33℃恒温箱。置菌夜于暗室野显微镜下观察,待活菌生长繁殖到浓度+++至++++,才能制备胶块,提取染色体DNA; 3、采用胶块包埋法,将菌体包埋于胶块中,裂解细菌,洗胶块,胶块内DNA的酶切,加样,电泳,染色,获取图像,数据分析。选取34株莱姆病螺旋体,选择不同的菌株浓度,不同的内切酶,不同的参数,重复上述实验; 4、对得到的实验图片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最佳的操作方案,最佳的菌株浓度,最佳的内切酶和电泳参数; 5、再选取22株莱姆病螺旋体菌株,采用以上的出的最佳方案,得到聚类图。分析聚类结果,对此实验方法进行评价。 结果: 确立了莱姆病螺旋体PFGE分型方法的标准操作。 结论: 1、PFGE分型方法能较好的反映莱姆病菌株的分子遗传学特征; 2、PFGE、RFLP和MLSA三种分型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 3、PFGE分型方法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可用于日常监测菌株的鉴定分型。 创新点: 将PFGE技术分型技术引入莱姆病螺旋体,建立莱姆病螺旋体PFGE的标准化操作程序,确定莱姆病螺旋体PFGE分型方法的标准操作,进一步从染色体DNA角度分析莱姆病螺旋体分类特征,为遗传学分类奠定基础。在莱姆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提供标准化数据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谢勇恩,鲍朗;莱姆病螺旋体外膜蛋白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0年03期
2 黄振宇,黄绛辉;中国莱姆病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3 马新秋;王晶;;莱姆病导致肝损伤25例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年04期
4 吴天俊;张丽梅;;中国莱姆病的发现与研究概况[J];现代情报;1993年04期
5 ;螺旋体传染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7年02期
6 万康林;中国莱姆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8年06期
7 张知德,万康林;中国莱姆病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11期
8 姚海建;;莱姆病临床研究新进展[J];医学信息;1994年02期
9 田万春,李牧青,张志坤,郭逸秀,王丽娜,于秋丽,杨文,李增尧;首次从日本血蜱检测出莱姆病螺旋体[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5年03期
10 王定明,郝琴,蔡星和,万康林,王昭孝,陈建;贵州省莱姆病螺旋体的核糖体基因分型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12期
11 陈建,郝琴,万康林;中国莱姆病螺旋体PD91外膜蛋白C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3年04期
12 郝琴,万康林;中国莱姆病螺旋体FP1外膜蛋白A的克隆表达及其抗原性的初步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年08期
13 裴荣德;赵志强;吴晓红;;梅河口市莱姆病流行情况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23期
14 陈戊申,万康林,郝瑞丰,何剑峰,何立,罗会明,曾汉武,张金声,张哲夫;广东首次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8年04期
15 李秀英;;美国批准使用莱姆病疫苗[J];传染病信息;1999年01期
16 李永学,王树声;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J];广西预防医学;2005年05期
17 何静;曹务春;张习坦;;莱姆病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5年02期
18 刘志云;郝琴;万康林;;莱姆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年10期
19 张哲夫,万康林,李优良,郝霁光,夏先忠,胡兴文,张金声,侯学霞;从四川省面神经麻痹病人血液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1年06期
20 林涛,张哲夫;关于莱姆病和莱姆病螺旋体名称的一点建议[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楠;丁壮;何静;吴晓明;蒋宝贵;高燕;赵秋;王玉福;曹务春;;吉林林区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调查研究[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万康林;;中国莱姆病的研究进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王鸣;李孝权;莫自耀;刘于飞;邓志爱;张欣强;沈纪川;张颖;;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在霍乱暴发溯源中的应用[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孝权;邓小玲;邓志爱;张欣强;吴新伟;陈守义;王鸣;;广州地区小川型霍乱弧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5 李华;张晓光;王静;王雁;;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莱姆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郝琴;侯学霞;耿震;万康林;;我国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孙毅;许荣满;郭天宇;曹务春;;我国常见蜱种作为莱姆病媒介的潜能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杨玲丽;陈杖榴;;相同耐药谱大肠杆菌的脉冲场电泳分型研究[A];全国首届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耀祺;石磊;;分离自生肉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郭万申;李林村;蔡文芳;张彦干;曾贵金;夏占国;张哲夫;;河南省莱姆病感染状况调查分析[A];河南省预防医学会人兽共患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震;莱姆病螺旋体脉冲场凝胶电泳标准化技术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韩辉;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遗传稳定性的实验室微进化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3 马真;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4 陈愉;氟喹诺酮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防耐药变异浓度及其耐药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5 邓笑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与整合子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6 王晓泉;不同来源多重耐药性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机制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D];扬州大学;2007年
7 张京云;El Tor型霍乱弧菌分型噬菌体VP3的感染受体与基因转录时序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8 苏晓红;耐药性淋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9 张芳;我国土拉弗氏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10 张晓媛;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大质粒pO157的致病机制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力;脉冲场凝胶电泳构建非点源污染指示菌E. coliDNA指纹图谱及贝类微生物源示踪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2 周鑫;中国莱姆病螺旋体MLVA分型方法的建立与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3 王磊;小型SPR全谱仪的研制及对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检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陈春霞;我国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PFGE的分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赵立军;多枝赖草基因组TAC文库的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婷;食品沙门菌限量标准及肠炎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王增国;我国部分地区携带ystB基因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8 汪皓秋;杭州地区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菌株分子特征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刘敏;广西莱姆病病原分离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10 吴国辉;重庆市霍乱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段振离;世上病菌知多少(下)[N];健康报;2003年
2 记者 郑灵巧;拉网搜索未见O104∶H4踪影[N];健康报;2011年
3 ;当心莱姆病[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4 冷和平;链球菌病对当前养猪业的危害[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5 衣晓峰 乔蕤琳 包红霞;遗传开关理论:揭开沙门菌进化的奥秘[N];中国医药报;2011年
6 ;徐建国不是在应战就是在备战[N];健康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