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查干萨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胡布和  
【摘要】:前郭尔罗斯的查干萨日项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为Ⅴ3-31。“查干萨日”系蒙古语的汉文音译。蒙古族崇尚白色,蒙语中“查干”是有着“白色”、“圣洁”和“开始”等含义的多义词。“萨日”即月份之意。“查干萨日”意为春节、白色的新年或新年的第一个月,因此也译作正月(农历首月)。近些年来,社会的关心集中投向了那些被埋没已久而又处于边缘的存在,那些观察和研究以文字以外的方式保存下来的过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考方式。这一目光又一致性的投到了“边远偏”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深深植根于民间和民族个体心灵深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蒙古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创立过辉煌成就的民族。这个曾经被恩格斯赞誉为“世界性民族”的古老民族以其“热情、奔放、勇敢”的性格而闻名于世。蒙古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遗产。望如今,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一日一新。在这种大环境下,少数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和发展的挑战,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更遭遇着严峻的时代考验。民俗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解码。本文以蒙古族族传统节日“查干萨日”为例,研究吉林省蒙古族族过年习俗的传承和融合,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民族学的理论知识,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萨日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其价值以及如何保护和开发部分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田野调查点--查干花镇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少数民族聚集乡镇,文章展示了吉林蒙古族聚集乡镇的现状、特点及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民族习俗所出现的潜移默化的变化。蒙古族查干萨日是蒙古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节日习俗主要在全国八省区的蒙古族分布的地方都有所体现,在那一刻做出着同样的仪式,相同的习俗。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的保护蒙古族族查干萨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如何科学的保护是蒙古族族非物质文化--查干萨日遗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蒙古族民俗文化未曾中断的传延过程中,传统文化不断充实自我、吸纳新鲜、创新再生,所依靠的是文化自觉和世世代代蒙古子孙的不懈努力。现在,我们肩负起这历史的使命,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让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再续辉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洪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路径探索——以洛阳市为个案[J];学理论;2009年21期
2 张燕;;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以甘肃省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3 许逸文;徐文英;卜淑玲;;新农村建设并非“克隆”城市——农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11期
4 曹华;;新疆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梁薇;;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年07期
6 贾东;;浅析汉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在南疆的濒危现状[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朱文雁;;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及治理[J];英才高职论坛;2008年04期
8 陈磊;;从民俗文化看福州脱胎漆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01期
9 王晓宁;;清江流域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特征及其保护[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薛正昌;;宁夏文化遗产资源与保护研究(下)——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开发[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11 张帆;吴莎;;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的浅析[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12 薛正昌;;宁夏文化遗产资源与保护研究(上)——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开发[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artha Demas;;中国遗址保护的准则: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工具(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左兴玲;杨振全;;双遗并重 形神一体——云南文庙保护和重建之基本理念[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Stephen;陈泽成;;人类遗产再利用的本质与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谢志远;;农业博物馆对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利用[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青岛崂山银龄生态养生院简介[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暨中医健康状态认知与体质辨识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王光文;;草原文化资源产业化项目管理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7 王伟章;;昆仑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前景[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8 冯骥才;;在节日中享受我们的节日文化[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9 邱羿;朴玉顺;;高句丽建筑墙体特征[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10 孙红;;浅议有效推进我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着力构筑精神高地[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庆;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珊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年
2 李司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条约保护的冲突与协调[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朱丹;沙湾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靖;城市建设中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曹伟伟;浅谈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安徽大学;2014年
6 孙雅坤;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
7 黄若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8 蒋奕;京杭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9 黄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的多元博弈[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胡布和;“查干萨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志磊;河南“非遗”之痛[N];经济视点报;2010年
2 景骞;开启认知西方世界的新里程[N];中国文物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赵晓林;“藏在深闺待人识”[N];济南日报;2011年
4 彭俊玲 北京印刷学院图书馆馆长;印刷文化遗产保护:无纸化印刷时代的中国命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姚惠怡 程玮坚;10年内拟建成客侨文化名镇[N];东莞日报;2011年
6 国家文物局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国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加强[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记者 徐蕊 通讯员 邢晓丽;蒲城旅博会结硕果[N];渭南日报;2011年
8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N];文汇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龙卿;焦作姬氏文化研究期待破茧化蝶[N];焦作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莫俊;创新给力南宁文化[N];南宁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