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萨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摘要】:前郭尔罗斯的查干萨日项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为Ⅴ3-31。“查干萨日”系蒙古语的汉文音译。蒙古族崇尚白色,蒙语中“查干”是有着“白色”、“圣洁”和“开始”等含义的多义词。“萨日”即月份之意。“查干萨日”意为春节、白色的新年或新年的第一个月,因此也译作正月(农历首月)。近些年来,社会的关心集中投向了那些被埋没已久而又处于边缘的存在,那些观察和研究以文字以外的方式保存下来的过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考方式。这一目光又一致性的投到了“边远偏”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深深植根于民间和民族个体心灵深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蒙古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创立过辉煌成就的民族。这个曾经被恩格斯赞誉为“世界性民族”的古老民族以其“热情、奔放、勇敢”的性格而闻名于世。蒙古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遗产。望如今,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一日一新。在这种大环境下,少数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和发展的挑战,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更遭遇着严峻的时代考验。民俗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解码。本文以蒙古族族传统节日“查干萨日”为例,研究吉林省蒙古族族过年习俗的传承和融合,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民族学的理论知识,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萨日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其价值以及如何保护和开发部分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田野调查点--查干花镇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少数民族聚集乡镇,文章展示了吉林蒙古族聚集乡镇的现状、特点及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民族习俗所出现的潜移默化的变化。蒙古族查干萨日是蒙古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节日习俗主要在全国八省区的蒙古族分布的地方都有所体现,在那一刻做出着同样的仪式,相同的习俗。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的保护蒙古族族查干萨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如何科学的保护是蒙古族族非物质文化--查干萨日遗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蒙古族民俗文化未曾中断的传延过程中,传统文化不断充实自我、吸纳新鲜、创新再生,所依靠的是文化自觉和世世代代蒙古子孙的不懈努力。现在,我们肩负起这历史的使命,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让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