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醚醚酮仿生人工骨3D打印热力学仿真及实验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多的骨骼创伤和修复,人工骨的需求逐年增加。特种工程塑料聚醚醚酮(PEEK)具有优异的耐磨性、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以及杨氏模量最接近人骨等优点,是理想的人工骨替换材料,适合长期植入人体。在制造人工骨的诸多方法中,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3D打印技术以快速、高精度、高强度、个性化的优势在医学领域,尤其是人工骨制造领域获得相当程度的重视和应用。基于熔融沉积成型(FDM)原理的3D打印技术安全方便、无需使用激光器、后处理简单,与PEEK材料结合制造人工骨必将成为该领域的一项极具潜力的方法。但是,尚未有相关报道,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作者在对3D打印样件进行热力学仿真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行开发的3D打印装置在最优打印条件下成功制造出PEEK仿生人工骨,突破了其只能用注塑和激光烧结制造的局限,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的“单元生死”技术,在考虑材料性能随温度变化及相变条件下通过参数化编程语言(APDL)建立3D打印模型并进行热力学仿真。讨论了喷头温度T1、成形室温度T2和打印速度V这3个主要打印条件对样件温度场和热应力耦合场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成形室温度T2和打印速度V是影响3D打印样件温度场的主要因素;温度场的快速变化导致热应力分布不均;在保证3D打印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提高成形室温度、加快打印速度可以使样件的温度场分布均匀、粘结质量提高、温度梯度和冷却速率减小,有利于样件充分均匀结晶并降低不均匀收缩引起的翘曲变形,同时,样件底面高应力范围及应力波动减小,打印过程中与打印基板脱落的可能性降低;提高喷头温度对改善粘结质量和温度场分布有利,但不利于减小温度梯度和冷却速率,喷头温度对于样件的温度场和热应力耦合场影响微弱,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样件底面受较大拉应力且角点处高应力集中,是最易产生翘曲变形的区域;在高温成形室和高速打印条件下进行PEEK的FDM3D打印具有可行性。
基于有限元仿真结果,开发出基于FDM原理的PEEK3D打印装置,分析了样件翘曲变形机理,针对喷头温度T1、成形室温度T2、打印速度V和分层厚度H对样件翘曲变形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非接触三维扫描仪对样件进行测量,获取点云数据,将其与三维数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样件总体翘曲变形量随成形室温度的提高、分层厚度的减小而降低,随喷头温度、打印速度的提高先减小后增大,存在最佳值;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当T1=350℃,T2=130℃,V=30mm/s,H=200μm时,样件的翘曲量最小;通过分析发现,3D打印成形室温度和打印速度是影响样件翘曲变形的主要因素。
基于理论与实验研究,提出减小PEEK3D打印样件翘曲变形的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获得的最优打印条件进行PEEK仿生人工骨3D打印制造,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件打印前后的微观组织形貌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选取适宜的打印条件,利用FDM3D打印可以获得成形质量良好,满足技术要求的PEEK仿生人工骨。
|
|
|
|
1 |
余国荣,陈振光,顾洁夫,陈全,岳文海;新型医用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0年01期 |
2 |
陈关福;杨明达;严君烈;沈建根;;珊瑚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1993年03期 |
3 |
肖荣驰;;人工骨材料的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47期 |
4 |
张锡田,李玉方;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的临床应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5 |
朱晓东;纳米晶人工骨材料结合胶原片治疗慢性骨髓炎1例[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6年02期 |
6 |
吴一民;可降解人工骨材料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7 |
黄永辉,沈铁城;纳米人工骨的研究进展[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
8 |
岳文海,陈仝,陈振光,余国荣;微晶玻璃人工骨材料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9年03期 |
9 |
王笑茹;陈启新;刘善忠;郭淑娟;张俊川;金玉芹;;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在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
10 |
游永刚;唐辉;赵万秋;陆华拓;张勇;徐永清;;人工骨骨诱导活性的研究进展[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
11 |
汤继文,张玉德,刘春梅;生物活性玻璃陶瓷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1997年05期 |
12 |
李拓;刘贻庆;徐小曼;;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在眶骨缺损成形中的应用(摘要)[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1990年S1期 |
13 |
肖建德;熊建义;欧阳侃;柳海峰;;纳米陶瓷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年11期 |
14 |
朱伟民;王大平;孟志斌;刘健全;欧阳侃;;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年06期 |
15 |
陈建庭;汤勇智;张建刚;王建钧;肖颖;;纳米珍珠层人工骨的制备[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
16 |
席焱海;叶晓健;葛亮;杨四川;欧阳跃平;刘岩;苟三怀;;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构建人工骨材料的实验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0年05期 |
17 |
石晓兵;管状和柱状磷酸三钙陶瓷人工骨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对比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年04期 |
18 |
;简讯[J];医学研究杂志;2003年06期 |
19 |
江捍平,王大平,阮建明,朱伟民;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毒性与细胞相容性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5年05期 |
20 |
徐武清;赵燚;赵喆;马英锋;王虹;赵自强;;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修复兔骨腔隙性骨缺损的CT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6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