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5年《咬文嚼字》年度流行语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
【摘要】:流行语是某一阶段流行的词语,也是语言中最具有变化性和时效性的部分。这些变化有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社会原因(Ma Yuhong,2013)。流行语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同时又帮助我们构建理想的社会(Cornwall,2010)。分析流行语的语言内部机制、流行语的意义,有助于了解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变化的轨迹(Wu Bingxin,2015)。本研究以《咬文嚼字》杂志和新浪网在2006年到2015年期间发表的中国十大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以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框架,对年度流行语的意义、形式和形成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了如下三个问题:(1)这些流行语的语义是什么,它的社会价值是什么?(2)这些流行语的语言学特征是什么?(3)这些流行语的形成成因是什么?研究发现,2006年到2015年期间的年度流行语的基本类型一般分为词,短语和句子三种,构成形式又分为单名词、单动词、单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加名词等七种形式。在语义来源方面,网络语言和新闻事件则是构成年度流行语的主要部分。同时,本文结合Geeraerts(2006)提出的认知社会语言学中三种基本社会语义模式,分别分析了这三种模式,即权威语义模式,合作关系模式和二者间的冲突与竞争模式(张辉,周红英,2010)对年度流行语形成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对10年间年度流行语的分析,能够揭示年度流行语形成的规律,新词新语的产生原因,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年度流行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