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欲望的哲学理解
【摘要】:文学被认为是表达欲望的方式之一。传统观念认为,作者表达的是个人欲望,
文本欲望是由作者提供的。人们把它归功于作者的个人写作。他们也因此把读者
在阅读中对文本欲望的摹仿归罪于作者或者文本,认为是作者或者文本引诱了他
们,应该为他们负责。本文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判,试图对文本欲望做出自己的
解释。
一.堂吉诃德的欲望之路
本文从分析堂吉诃德形象入手,简要地批判了传统的堂吉诃德形象论。笔者
认为堂吉诃德作为文学人物是肯定的,但同时他作为读者也是毋庸置疑的。传统
的堂吉诃德形象的阐释者仅仅把他看成是一个塞万提斯笔下的文学人物,对他作
为读者的一面视而不见。笔者肯定了现代阐释学对堂吉诃德作为读者身份的揭
示,同时也指出他们的阐释在指明了这个秘密的同时,没有认识到堂吉诃德作为
读者,在阅读中对文本欲望的摹仿应该是有界限的。读者的身份有条件限制——
在阅读中决不能混淆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而堂吉诃德恰恰混淆了这个界
限,把供人欣赏的文学世界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阅读是
不成功的。由此提出了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文本欲望。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笔者还对堂吉诃德的阅读方式进行了分析。
二.作者与文本欲望:类欲望的提供
在这个部分,笔者重新考察了文本欲望与作者的关系。传统的文学史或批评
史对文本欲望的理解存在着普遍的误区,把文本欲望归功于作者个人,认为是他
们个人在写作上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文本欲望。这种观念是历史形成的,是长期
以来“作者中心论”的一种表现,来源于人们对作者身份的神化。作者视自己为
上帝,也被人们视为上帝。本文通过对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简要考察,批判了这种
传统观念,提出文本欲望不是由作者提供的观点。因为文本欲望是类欲望的表达,
41
WP=46
作者只不过是作为代言人说出了类欲望。作者作为一种身份是没有欲望的,他有
的只是作为人的欲望。作者只不过是欲望森林中的一名花匠。
笔者还对文本欲望和白日梦作了比较,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
指出了文学这种欲望表达方式与白日梦的不同之处。文学的魅力之一正是因为它
是类欲望的表达。说出了类欲望,就是说出了成千上万人的声音。
三.读者与文本欲望:阅读中对自我欲望的印证
由于作者作为代言人把欲望纳入了文本,使读者有可能通过阅读去发现他
们。当然,读者发现的与作者表达的可能并不一致。因为读者的阅读遵循阅读的
自我欲望法则。对文本欲望的发现与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发现能力密切相关。问题
的关键在于读者试图在文本中发现什么。读者自身的可能性决定了他在阅读中发
现的可能性,什么样的人就能做到什么样,他想看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文本欲
望并不是一种固态的客观存在,它如流水一般流动不居,极具可塑性,能在读者
阅读的瞬间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欲望就其形而上的意义来说只有一种,却能
具体化成无数个个别欲望。这表现在文本中就是作者为读者提供了欲望的具体实
践方式。
读者发现的文本欲望都是自我欲望,是自己内心本来就已经拥有的。作者所
提供的只是欲望的具体实践模式。读者对文本欲望的摹仿实质是对自我欲望的摹
仿。这种摹仿又通过作者提供的欲望的具体实践模式来完成,表现为一种异己体
验模式。读者以此达到在阅读中对自我欲望进行印证的目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体
验模式,文本欲望总被误解为是由作者提供的。人们之所以把读者对文本欲望的
摹仿归罪于作者或者文本,之所以认为是作者为我们提供了文本欲望,是因为他
们没有认清文本欲望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的论述过程中,笔者极力避免那种“空对空”的论述方式,以免提出
的问题成为空头理论。因此,在论述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地做到从常情常理出发,
联系具体的文学文本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堂吉诃德进行了重新认
识,指出他作为读者不应逾越的界限;二是提出了类欲望的概念;三是提出了读
者阅读的自我欲望法则。本文多是笔者个人对文学的独特理解,特别是第三点,
本人认为能解释一些传统的阅读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对武侠小说的接受问
题。
|
|
|
|
1 |
田兴国;;水浒忠義观斟议[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
2 |
陈国球;;文本、言说与生活——《上元灯》再探[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
3 |
渠桂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
4 |
单依群;李秋玲;;数字时代的读者阅读研究[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