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肿瘤标志物与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
【摘要】:肝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位。它具有早期不易发现,难以早期诊断,防治困难,生存率低的特点。肝癌已成为我国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应用的热点领域之一。恶性实体瘤的发生发展本质就是细胞生长失控,其根本原因在于肿瘤相关基因或特异基因的异常,使细胞的生长与调控的有关基因结构与功能变化,代谢改变。肝癌的发生有其独特病因,发展也有其特殊规律,进行分子水平指标的研究,才能解决肝癌早期诊断的问题,为临床赢得更多治疗时间和空间,提高生存率。本研究从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水平上,对肝癌标志性检测指标抑癌基因P16、癌相关基因IGF-Ⅱ和AFP进行单项与联合检测的实验研究,以期阐明肝肿瘤标志物与肝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机理,建立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体系,提高肝癌阳性检出率,为肝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实验诊断标准。
本研究建立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AFP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公认标志物。利用海洋明亮发光菌502提取细菌荧光素酶,通过Sepharose-4B将细菌荧光素酶和由G6PDH标记的抗人AFP抗体,以及其二抗等生物发光体系组成成分固相化,提高细菌荧光素酶的催化活性和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活性。并应用生物发光免疫技术进行肝癌特异性癌胚蛋白AFP含量的检测。显示肝癌阳性检出率达到90%以上,证明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AFP的敏感性好,是唯一能够与目前测定AFP最敏感技术放射免疫法相媲美的技术,解决了放射免疫测定法存在的放射污染问题,安全简便,微量快速。尤其适用于肝癌患者血清AFP持续低浓度升高的小肝癌的早期诊断。表明AFP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仅是肝癌发生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肝癌发展过程中某阶
WP=126
段的规律性,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应用于健康人群肝癌普查的实用性,提供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实验诊断新手段。
本研究利用PCR-RFLP方法,探讨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改变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特征性标志物的可能性,以及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改变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使用BstE-Ⅱ、EcoR-Ⅰ、Sac-Ⅱ、BgI-Ⅱ和Ava-Ⅱ酶切的结果显示EcoR-Ⅰ、Sac-Ⅱ、BgI-Ⅱ和Ava-Ⅱ酶切位点在肝癌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可能未有碱基的变异,暗示这些基因位点可能与肝癌发生发展关系不大。只有BstE-Ⅱ酶切位点处出现阳性结果,其阳性检出率达到63.33%,与良性肝脏疾患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改变与肝癌发生发展有极大相关性,提示肝癌早期时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的异常可能是先于其他指标出现。IGF-Ⅱ基因P3启动子与癌胚蛋白AFP不同,可在癌前状态的肝组织中异常表达,特异性较强,具有早于其他指标出现在肝癌组织中的特点。因此,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改变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新的特异标志物具备实验依据,也符合肝癌致病机制相关癌基因特殊作用规律。依据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变化与肝癌组织的密切相关性特点有望作为基因治疗的靶基因。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改变检测假阳性率较低,可望成为肝癌发生、发展及疗效的监测新标志物,具有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应用MSP方法检测血浆P16基因甲基化的变化,分析其与肝癌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确证P16基因甲基化是否是肝癌早期或较早期出现的特异性抑癌基因突变者,能否成为另一个新基因诊断指标。实验表明P16基因甲基化的出现是肝癌细胞癌变前或癌变的特征性基因突变,也发现P16基因甲基化是迄今唯一与肝癌病理分化程度呈负相关性的肝肿瘤标志物,肝癌病理分化程度越高,恶性程度越低,血浆P16基因甲
WP=127
基化就越强,阳性检出率就增多。并且,研究还发现,血浆P16基因甲基化无假阳性的结果,说明P16基因甲基化对其他良性肝脏疾患与肝癌的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特异性和重大的临床意义,这也是血浆P16基因甲基化指标不同于其他临床肝肿瘤标志物最大特点之一。也在实验中得到证实,血浆P16基因甲基化不与年龄、性别相关,也与肝癌分期无关,在肝癌各期均可发生,提示可能是肝癌早期或较早期诊断有意义的指标。P16基因甲基化血浆测定的MSP方法操作方便,特异性强,尤其适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是肝癌早期诊断较为理想的新标志物。
本研究在分别探讨AFP、P16基因甲基化和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各项指标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作为肝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探讨三种肝肿瘤标志物互补性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设计二种和三种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然后,选择更好地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方式,寻找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和特异性的理想途径。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肝癌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和特异性为最佳(分别为96.7%、100%),二种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以血清AFP和血浆P16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效果最好,接近三种肝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分别为93.3%和100%)。因IGF-Ⅱ基因P3启动子DNA多态性的检测肝组织取材困难的缘故,AFP和P16基因甲基化二种肝肿瘤标志物的组合是基因诊断血清肝肿瘤标志物最敏感特异、便捷易行的联
|
|
|
|
1 |
王泽新;汪森明;胡喜钢;曹漫明;张积仁;杨静;;内皮抑素联合阿霉素治疗鼠H22肝癌移植瘤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
2 |
曹明溶;龚瑾;;肝癌的化学栓塞治疗[J];新医学;2006年01期 |
3 |
吴玮,姚登福,孟宪镛;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年05期 |
4 |
张浩;郭仁宣;郭克建;佟玉兰;田雨霖;叶千红;吴晓芝;罗伟;彭凤生;张丽霞;;人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8年01期 |
5 |
陈建国;肝癌的病因及预防研究新进展[J];肿瘤防治杂志;2003年11期 |
6 |
汤钊猷;我国肝癌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第三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述评[J];中国癌症杂志;1997年03期 |
7 |
陈自平;杨宏丽;;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J];山东医药;2008年16期 |
8 |
贺江虹;王勇强;董雅璐;黄建国;;经皮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肝癌35例[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
9 |
许凯黎,关赛芳,于尔辛,屠基陶;多种肿瘤标志特对332例良恶性肝肿瘤的鉴别诊断意义[J];肿瘤;1991年02期 |
10 |
农木本;B超诊断肝癌112例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11 |
陈文,俞顺章,杨秉辉;肝癌患者预后的Cox回归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1996年04期 |
12 |
马宽生;董家鸿;;特殊部位肝脏肿瘤的射频消融术[J];肝胆外科杂志;2007年05期 |
13 |
王冬飞;;杭州市萧山区1974—2006年肝癌死亡率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年09期 |
14 |
赵文武;马亚梅;崔新文;;综合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癌51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9期 |
15 |
刘会芝;高恒坡;段洪涛;田英平;;肝癌误诊1例报道[J];临床荟萃;2007年18期 |
16 |
杨映红;林明稀;郑宇辉;黄建平;杨发端;;分化抑制蛋白Id1和PCNA及Ki67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8年01期 |
17 |
蔡泳仪;张宗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氩氦刀介入治疗肝癌中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19期 |
18 |
陈陶阳;朱源荣;;我国肝癌发病趋势及展望[J];肿瘤;2008年10期 |
19 |
文柳静;;羟喜树碱冻干粉针和纳米制剂在原位肝肿瘤小鼠的组织分布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1年01期 |
20 |
陆云飞,林进令,梁水庭,巫山,黎乐群,廖清华,沈康年,严济邦;原发性肝癌诊治方法变迁对术后疗效的影响(附418例分析)[J];癌症;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