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复合阴极和薄膜电解质对氧化铈基电解质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的改善
【摘要】:本文使用甘氨酸-硝酸盐燃烧合成法制备了Ce_(0.9)Sm_(0.1)O_(1.95)(SDC)电解质和电极材料,并进行了电池组装和性能测试。在750℃的短路电流密度为513.73mA/cm~2,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24mW/cm~2,达到了实用化的要求。
为了改善阴极性能,在La_(0.6)Sr_(0.4)Co_(0.2)Fe_(0.8)O_3-Ce_(0.9)Sm_(0.1)O_(1.95)(LSCF-SDC)复合阴极中掺入银制作成La_(0.6)Sr_(0.4)Co_(0.2)Fe_(0.8)O_3-Ce_(0.9)Sm_(0.1)O_(1.95)-Ag (LSCF-SDC-Ag),以此作阴极的电池的在750℃时最大电流密度和最大功率密度分别是605.3mA/cm~2和173.84mW/cm~2。LSCF-SDC-Ag 阴极材料的电池性能远好于LSCF-SDC 复合阴极的电池的性能,说明Ag 在改善阴极性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用干压法在阳极支撑体上制作致密SDC 电解质薄膜,阳极支撑体和电解质膜结合很紧密。
|
|
|
|
1 |
黄守国;彭春球;夏长荣;;Gd_(0.8)Sr_(0.2)CoO_3-Sm_(0.2)Ce_(0.80)O_(1.9)复合阴极制备及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6年01期 |
2 |
邬理伟;郑颖平;孙岳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复合阴极研究进展[J];电池工业;2010年01期 |
3 |
张瀚;夏长荣;;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纳米LSM-SDC复合阴极[J];无机化学学报;2010年10期 |
4 |
石平;程继贵;董洁;何海根;;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Sm_(0.2)Ce_(0.8)O_(1.9)复合阴极的制备及性能表征[J];硅酸盐学报;2010年10期 |
5 |
黄守国,夏长荣,张学斌,孟广耀;Gd_(0.8)Sr_(0.2)CoO_3阴极的甘氨酸-硝酸盐法制备及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年10期 |
6 |
J.Harris;O.Kesler;张鑫;;大气等离子喷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低温阴极材料[J];热喷涂技术;2010年01期 |
7 |
孙凡;刘瑞泉;王吉德;郝家勇;丁琳;;天然气燃料电池中双层阳极Ni-SDC的性能[J];电源技术;2007年06期 |
8 |
钟理;Chuang Kar;;硫化氢燃料电池的无机质子传导膜与MEA制备和性能(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11期 |
9 |
郝家勇;孙凡;刘玉星;;复合阳极NiO-SDC+LSGM的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08年01期 |
10 |
吴艳,王要武,彭冉冉,张萍,杨立寨,毛宗强;中低温SOFC钙钛矿型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5年05期 |
11 |
尹艳红,李少玉,杨书廷,夏长荣,孟广耀;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致密电解质薄膜制备技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2 |
尹艳红;李少玉;杨书廷;夏长荣;孟广耀;;采用碳氢燃料的SOFC阳极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6年02期 |
13 |
王绍荣;;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简介[J];上海节能;2007年03期 |
14 |
贾旭平;;美国Bloom energy公司推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微型电站[J];电源技术;2010年06期 |
15 |
陈慧;赵秋堂;;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我国未来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及发展现状简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2期 |
16 |
张士军;魏亦军;;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17 |
李松波;李国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的制备及表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11期 |
18 |
高展;张萍;高瑞峰;黄建兵;毛宗强;;钙钛矿型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2期 |
19 |
侯丽萍;张暴暴;;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系统结构及其研究进展[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20 |
毛宗强;黄建兵;王诚;刘志祥;;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