幔源Si—O系统铬和镍的矿床学研究
【摘要】:铬、镍属特种金属,在机械、化工、耐火材料等工业中具有特殊广泛的需求。本文从地质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了全球范围内两类矿床的资源概况、时空分布及其成矿与幔源Si—O系统的关系。研究重点主要在后者。
铬、镍矿床与幔源岩石之间的关系密切,表现为矿体与岩体紧密伴生,矿体赋存于岩体内部,二者均属同源岩浆演化的不同产物。
长期以来,已有文献在论述两类矿床与幔源岩石关系时,常模糊岩石用词的概念。地壳中幔源岩石的存在分属3种不同产出单元,即岩区、岩体和岩相(为岩体的基本组成单元)。本文提出了以岩石产出的不同自然组合,来研究两类矿床与幔源岩石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得出:对岩区而言,铬矿床的产出专属于超镁铁质岩区;镍矿床则专属于镁铁质岩区。对岩体和岩相而言,铬的成矿亦专属于超镁铁质岩体和岩相;在镁铁质岩区中,镍既可于超镁铁质岩体或岩相中成矿,亦可在镁铁质岩体或岩相中产出工业矿体。后者,镍的富集均优选于岩体岩石化学参数M/F比值最高的部位。本文对含矿载体造岩矿物和副矿物研究得出:载铬岩体和岩相中,造岩矿物橄榄石属于镁橄榄石;而载镍岩体和岩相的橄榄石均为贵橄榄石。区分两种可能含矿的副矿物标志信息为尖晶石类。岩体和岩相可能产出铬矿床的铬尖晶石富Cr和Mg;而可能产出镍矿床的尖晶石则相对富Fe、Al,贫Mg和Cr。
从Si—O系统和Cr~(3+)、Ni~(2+)离子能量的角度分析了镍优选于镁铁Si—O系统;铬优选于超镁铁Si—O系统的必然性。指出了两类矿床成矿的幔壳部
|
|
|
|
1 |
李德威,廖群安,张雄华,易顺华,曹树钊;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深成相和超浅成相超镁铁岩的发现及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2 |
陶琰,高振敏,罗泰义,祁敬东,禾英军,杨廷祥;云南金宝山超镁铁岩原始岩浆成分反演[J];岩石学报;2002年01期 |
3 |
朱丹,陶炎,罗泰义,高振敏,朱成明,柏坚;云南金宝山镁铁-超镁铁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矿物学报;2003年01期 |
4 |
隋延辉,吴国学,戚长谋;镁铁-超镁铁岩的自然组合与铬镍矿床的成矿专属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
5 |
苗青;共生于同一金刚石中的超镁铁岩与榴辉岩矿物包裹体[J];辽宁地质;1996年01期 |
6 |
鲍佩声;王希斌;郝梓国;彭根永;;阿尔卑斯超镁铁岩的演化及上地幔的局部熔融[J];地质学报;1992年03期 |
7 |
徐向珍;杨经绥;郭国林;李天福;任玉峰;陈松永;;新疆天山地区榆树沟-铜花山蛇绿岩特征和构造背景[J];岩石学报;2011年01期 |
8 |
F.罗斯特
,梅厚钧;超镁铁岩问题[J];地质地球化学;1974年06期 |
9 |
杨建国,任有祥,李智佩,宋忠宝;甘肃鹰嘴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J];西北地质;2005年01期 |
10 |
梁日暄,杨凤英,方青松,颜秉刚;西藏蛇绿岩带中含金刚石超镁铁岩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1984年02期 |
11 |
张泽军,安三元;松树沟超镁铁岩成因的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化学;1992年02期 |
12 |
李文渊;深断裂不导岩——论含铜镍硫化物镁铁—超镁铁岩成岩地质背景(摘要)[J];甘肃地质学报;1997年S1期 |
13 |
杨言辰,孙德有,马志红,许文良;红旗岭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及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岩成矿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5期 |
14 |
长春地质学院陨石研究小组
,吉林省地质研究所陨石研究小组;吉林球粒陨石矿物学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77年04期 |
15 |
何永年,林传勇;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团块的结构和组构[J];地震地质;1981年01期 |
16 |
J. F. G. Wilkinson
,王奎仁;洋中脊玄武岩的成因(上)[J];地质地球化学;1983年06期 |
17 |
周康巍
,张正武;晶体场理论与橄榄石晶场谱[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
18 |
代立东;李和平;刘丛强;崔桐娣;单双明;杨昌君;刘庆友;邓鹤鸣;;高温高压和不同氧逸度控制下单晶橄榄石电导率的实验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12期 |
19 |
孙赫;秦克章;唐冬梅;肖庆华;苏本勋;卢鸿飞;;新疆北山罗东岩体橄榄石特征对岩浆演化和硫化物熔离的指示[J];科技导报;2010年18期 |
20 |
李齐;陈文寄;李大明;计凤桔;任锦章;杨森林;;五大连池地区火山岩年代学研究[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