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苯并呋喃三聚物发光性质的理论研究

李元元  
【摘要】:近年来电致发光材料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兴趣。苯并呋喃聚合物因其良好的蓝光性质和高量子效率得到了关注。对苯并呋喃高聚物/低聚物的理论研究有利于对其进行切实可行的功能改性。苯并呋喃单体由于连接位置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共轭类型的聚合物。在2,6位置上连接的被称为T型共轭(through-conjugated);在2,5位置上连接的被称为C型共轭(cross-conjugated)。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共轭类型不同取代基团对苯并呋喃三聚物吸收及发射光谱性质的影响。分别利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和单激发CIS方法对三聚物系列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计算吸收及发射光谱,并讨论了有关的前线轨道、能级和电离能及电子亲和势。从计算结果中得知,T型共轭聚合物的共轭长度大,分子的基态能量低,比C型共轭聚合物要稳定。T型共轭聚合物的吸收和发射光谱比C型共轭聚合物分别红移约50nm和80nm。T型和C型聚合物在无取代基下皆为平面的分子,然而T型聚合物的甲基和异丁基的存在由于空阻作用使得苯并呋喃环平面产生扭曲,降低了分子的平面性。从分子轨道图和光谱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甲基和异丁基所引起的环扭曲还未能阻断电子共轭。吸收与发射光谱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林,陈旭东;新型电致发光材料聚芴及其共聚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J];广州化工;2004年04期
2 李哲峰;张洪杰;;稀土有机配合物电致发光研究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12期
3 杜俊玫;张瑞霞;陈迎鑫;;高分子化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1年03期
4 王新强;一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晶体结合能的变分法[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7年02期
5 刘志甫,李永祥,殷庆瑞;金属氧化物系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02年06期
6 陆春海,陈文凯,廖俊生,汪小琳,孙颖;氚标记甲烷分子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3年01期
7 周为群,陆路德,杨绪杰,曹阳;N-(2-氟苯甲酰基)-N′-4-甲基苯基硫脲的结构和构型研究[J];化学学报;2004年16期
8 张士国,杨频;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环状含氮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的关系[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4年04期
9 祝生祥,薛春荣,肖志刚;PuH_3分子的几何构型及基态附近势能特征计算[J];计算物理;2004年06期
10 史福强,姜小明,徐志成,安静仪,俞稼镛;吡咯-HCN体系在气相及溶液中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11期
11 徐义生,钟儒刚,赵丽娇,戴乾圜,曾毅;B[a]A甲基衍生物致癌活性的从头计算研究[J];化学通报;2005年09期
12 陈万锁,陈志荣;苯甲醛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研究[J];有机化学;2005年07期
13 陈玉红;张材荣;康龙;罗永春;;(XB_2)_2(X=Al,Be,Na,Mg)团簇的密度泛函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14 王东来;翟玉春;;密度泛函理论和从头算方法对富勒烯分子静电势的比较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15 李权;李德华;盛勇;朱正和;;PdY~(n±)(n=0,1,2,3)分子离子的结构与稳定性[J];物理化学学报;2006年12期
16 忻隽;郑燕青;施尔畏;;材料压电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回顾与展望[J];无机材料学报;2007年02期
17 金俏;祝威;;平面五元环As_5~-阴离子簇芳香性的理论研究[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8 黎新;;红外光谱振动偶合的密度泛函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19 刘建军;章志敏;;Cu掺杂ZnS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0 李小红;牛芳;;取代氯苯化合物的C-Cl键离解能的密度泛函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胜春;陈小刚;王威;王占国;;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质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鹏;刑亚军;赵祖金;田文晶;吕萍;;含有给-受体基团芘衍生物的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3 刘志伟;卞祖强;关敏;龚泽亮;黄春辉;;基于含有三齿配位能力β-二酮的铽配合物及其电致发光性质研究[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彭景翠;瞿述;吴凤英;陈小华;;高分子聚合物的电致发光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王小平;张雷;段新超;王丽军;王隆洋;雷通;吕承瑞;;Ce~(3+)注入掺杂金刚石薄膜电致发光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志平;史其武;李志强;;CT胶片生产用红色电致发光安全灯[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彭俊彪;王淑梅;巴小微;谢德民;赵建军;李文连;赵丹;洪自若;赵东旭;梁春军;刘星元;;聚烷基芴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与激光研究[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关敏;卞祖强;陈朱琦;黄春辉;;铕配合物Eu(DBM)_3Bath掺杂在蓝色小分子中的电致发光性质研究[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林家齐;杨文龙;王玮;雷清泉;;高直流电场下PET薄膜的电致发光及可靠性研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佳;刘秀兰;宁光辉;张昌清;赵晓鹏;;ZnO:Zn粉末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特性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胜;若干分子磁体及磁性强关联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李德华;炸药爆轰参数、生成热及爆热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颜力楷;Linquist型,Stranberg型及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衍生物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阚二军;新型磁性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贺伟;纳米及表面体系分子吸附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梁作芹;基于芘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颖杰;基于二硫缩烯酮的α-位碳—碳偶联新反应合成官能团化苯并呋喃[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金朋;富勒烯金属包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鑫;苯并呋喃和芳香螺环缩酮骨架的构筑[D];兰州大学;2012年
10 任辉彩;红色有机荧光和磷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元;苯并呋喃三聚物发光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黄小明;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马迪卓;咔唑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刚;含氮有机小分子光电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姚星;白色磷光敏化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之光;聚芴衍生物蓝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特宁;有机发光二极管功能层和互掺过渡层研究[D];华侨大学;2002年
8 何丽玲;用于探测电致发光的单光子计数器的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2年
9 张恒君;酚基嘧啶及吡啶咪唑类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致、电致发光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姚永昭;基于PECVD工艺的硅基光致和电致发光器件研制[D];清华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祖铁楠;我电致发光及显示技术有新突破[N];中国电子报;2000年
2 ;具有光伏效应和电致发光双重功能的器件[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晓荪;蓝宝石衬底氧化锌二极管室温电致发光技术通过验收[N];吉林日报;2006年
4 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匡丽娟 田晓杰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知识产权工作部 徐步陆;背光模组光源专利格局形成 大陆企业处于劣势[N];中国电子报;2009年
5 邱登科;引进高端人才 共唱自主创新[N];民营经济报;2007年
6 黄光伟;LED:正被广泛应用[N];电脑商报;2008年
7 秦晓怀;许并社和他的纳米技术[N];山西日报;2000年
8 夏冠群;LED汽车灯具时代来临 用量年增七八成[N];中国电子报;2007年
9 北方交通大学  滕 枫 徐 征 赵谡玲;TFEL:强力挑战LCD[N];计算机世界;2002年
10 记者  连晓东;研发超薄手机要考虑多方面因素[N];中国电子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