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蛋白酶的溶栓机理及酶学特点研究
【摘要】:N-V蛋白酶(商品名:溶栓素)具有良好的溶栓作用。明确其生物学性质及溶解血栓的机理,对于它将来可能的临床应用意义重大。N-V蛋白酶提纯工艺的成熟,使提取产品的纯度达到了较高水平[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开(公告)号:1500873];日本秋田大学生化系Toshihiro sugiyama教授对其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测出了部分序列。提交SWISSPROT后得出结果认定为一种新的蛋白酶,并推测其可能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并且在氨基端有糖基化等保护(访问号:P8343);N-V蛋白酶可以溶解血栓等性质是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基础,也是立题依据。为研究其溶栓作用的机理,本研究创新性地利用了电泳技术,使N-V蛋白酶的纯度提高到了97.57%,为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N-V蛋白酶对牛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过程中发现了N-V蛋白酶可以将S2251这一以往被认为是纤溶酶特异性底物水解,进而找到了一种可以对N-V蛋白酶活性进行准确测定的显色底物。通过平板法对比N-V蛋白酶和尿激酶的纤溶酶原激活作用时发现二者间的作用机制明显不同,结合N-V蛋白酶水解白蛋白、酪蛋白、牛纤维蛋白、人纤维蛋白的水解产物在SDS-PAGE上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N-V蛋白酶没有发挥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而是直接将蛋白底物水解成氨基酸。经过N-V蛋白酶水解insulin-B链,对其产物衍生化后进行氨基酸分析证实了上述判断。作者还对N-V蛋白酶进行了糖蛋白鉴定、酶学分类和外切酶性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N-V蛋白酶非糖蛋白类,在酶学分类上它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②N-V蛋白酶是一种氨基肽酶。③N-V蛋白酶不是纤溶酶原激活剂,它在溶栓过程中发挥直接纤溶作用。④据N-V蛋白酶已知酶学特性,可以确认它是一种新的氨基肽酶。这使得丝氨酸蛋白酶家族的成员得到进一步丰富。⑤N-V蛋白酶具有良好的水解蛋白质性质,所以可以用于蛋白质氨基酸测定以及核酸提取时溶解蛋白质的工具酶。
|
|
|
|
1 |
梁伟;焦洁茹;;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抑制剂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年01期 |
2 |
赵洪,何执中;溶栓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3年01期 |
3 |
邓祎,陈粉合,靳新东;纤溶酶激活剂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J];医药论坛杂志;2004年07期 |
4 |
史丰坤;刘建军;赵祥颖;张京涛;;微生物来源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5 |
张进华;游枫慧;许云禄;;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9年10期 |
6 |
杨进益,周荣祥,迟玉友,尹洪山;膀胱癌患者血液及肿瘤组织尿激酶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7 |
刘霜,曹占良;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01年11期 |
8 |
李海刚,董书堃,曾韵洁,沈溪明,曾弘,任明能;骨巨细胞瘤组织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系统mRNA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及复发的关系(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5期 |
9 |
陆琦,黄祝玲;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子宫内膜和子宫液纤溶活性的变化[J];生殖与避孕;1983年03期 |
10 |
李海刚,董书堃,曾韵洁,沈溪明,曾弘,任明能;原位杂交检测骨巨细胞瘤u-PA、u-PAR和PAI-2 mRNA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2001年05期 |
11 |
杜平中;溶栓药物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1年08期 |
12 |
喜杨;纤溶酶原激活剂防治缩窄性心包炎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2期 |
13 |
李友平,陆锋,李印肖;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J];临床荟萃;2002年04期 |
14 |
丁立新,刘莉,李淑芹,刘竹南,杨永辉;组胺在紫外线上调纤溶活性中的作用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年02期 |
15 |
张丽萍,孙亚丽;t-PA治疗内眼术后纤维蛋白性渗出[J];眼科新进展;2002年05期 |
16 |
郭永起;严守升;杨清敏;王晶翼;;去氨普酶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年01期 |
17 |
谢文光;蒋滋慧;王会信;;SDS-PAGE及转移电泳鉴别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分子量测定[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
18 |
谢文光;王会信;蒋滋慧;刘农乐;;SDS-PAGE及转移电泳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分子量[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0年03期 |
19 |
吴凤霞,马英奎;老年脑梗塞急性期血浆t—PA PAI—1VWF活性早晚变化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1997年06期 |
20 |
姚天赐;许云禄;;溶血栓药物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