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A-ANN技术的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
【摘要】:
地裂缝作为苏锡常地区的一种地质灾害对该区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在系统分析地裂缝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之上,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评价单元的剖分,选取了各影响因素的量化指标,建立了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GA-ANN)模型。
在GA-ANN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阐述了BP网络和GA算法的优劣性,通过GA算法优化人工神经网络初始权重,将BP算法和GA算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GA-ANN模型。文中还对样本数据的预处理方式进行了探讨,并选择出典型的15处地裂缝点和15处安全点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在测试结果符合要求的条件下,对全区所有的评价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并依照危险等级进行了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分区,为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
|
|
1 |
王景明;论西安地裂缝[J];地震地质;1989年03期 |
2 |
覃子建,赵森;黔中及邻区地裂缝特征及成因初析[J];贵州地质;1992年04期 |
3 |
高立保,阮修春;赣榆地裂缝初析[J];山西地震;1992年02期 |
4 |
刘娟;西安地裂缝活动强度空间信息量模型预测及防治对策[J];灾害学;1997年02期 |
5 |
刘科,李昌存,柴建峰;有限元在河北平原区构造应力场与地裂缝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6 |
安正泽;贵州大方县公鸡山地裂缝特征成因及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1期 |
7 |
范立民,韩树青;陕北微波工程府谷站地裂缝成因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1993年04期 |
8 |
马志正,张馥琴,李秋生,崔光华,马随虎;临汾洼陷地裂缝成因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9 |
李忠生;构造地裂缝的成因与地震勘探[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4期 |
10 |
索传郿,王德潜,刘祖植;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与防治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5年01期 |
11 |
刘国昌;西安市区地裂缝问题初议[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2年02期 |
12 |
王辛,赵振才;西安地区的地壳形变及构造活动[J];地震;1984年06期 |
13 |
翟振生;刘德林;张振江;何春贵;;冀中平原地裂缝特征及其成因浅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
14 |
王绍中;晋南地裂缝及其工程地质意义[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5期 |
15 |
王景明,常丕兴;汾渭地裂缝与现代地震活动[J];地震学报;1989年01期 |
16 |
蔡华昌,张景余,刘荣利,刁桂苓,黄万发,张启富,彭远黔,杨家亮,刁建新;张北6.2级地震地裂缝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华北地震科学;2001年04期 |
17 |
岳明,冉广庆;泾阳北部地裂缝发育特征及防治[J];中国煤田地质;2004年04期 |
18 |
陆湘,赖家焯,薛佳谋;西江岸坡崩坍、滑坡和地裂缝的几个问题[J];华南地震;1982年03期 |
19 |
马国栋;大同市地裂缝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0年02期 |
20 |
肖宏跃,方文藻;用高密度电法探测西安地区地裂缝的可行性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