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地区二叠纪沉积砂岩物源分析
【摘要】:
本次研究依托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公司立项,由吉林大学承担的《中国东北地区油气勘探新领域基础地质研究》总项目下属的《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研究》课题。通过野外地质调研及典型剖面实测工作,在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采集了岩石样品数百件,并对其中21个砂岩样品进行了微量、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通过对这些砂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对该区二叠纪砂岩的物源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作了有益的探讨。
通过研究内蒙古东部二叠纪沉积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得到一下主要结论:研究区二叠纪(林西组、于家北沟组、格根敖包组、哲斯组)沉积岩样品均属长石岩屑砂岩,表明其沉积物的搬运距离相对较近。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表明,物源区的主体处于大陆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中,说明大量非成熟地壳组分为二叠纪沉积砂岩的形成提供了物源。靠近研究区南部西拉木伦河拼接带附近的克什克腾旗和林西的二叠纪砂岩具有混合造山带的物源特征,而北部东乌珠穆沁旗和索伦一带的二叠纪砂岩的物源则具有岛弧造山带的特征。这说明研究区南部的物源区是西拉木伦河拼接带和北部岛弧造山带,而研究区北部的物源区主要为单一的岛弧造山带。研究区二叠纪沉积砂岩陨石校正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显示出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有Eu元素明显负异常的特征,这与PAAS和NASC的分布趋势基本类似,表明其原始物质应来自上地壳,结合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于上地壳长英质源区。综合对比分析区域岩石和地球化学资料,可以推测研究区二叠纪主要物源可能来自于泥盆纪和石炭纪的具有岛弧和活动陆缘特征的火山岩。另外,还有部分物源来自老基底的变质岩——兴华渡口群和扎兰屯浅变质岩。这种物源特征说明在二叠纪之前研究区附近地区存在有活动陆缘的构造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588.2;P595
|
|
|
|
1 |
孙德有,吴福元,张艳斌,高山;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的最后闭合时间——来自吉林大玉山花岗岩体的证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
2 |
贾炳文,周安朝,谷东起;辽西地区晚古生代火山事件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区分析[J];沉积学报;1999年03期 |
3 |
赵红格,刘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
4 |
和政军,刘淑文,王瑜,任纪舜;内蒙古巴林右旗三叠纪化石的新发现[J];地层学杂志;1998年04期 |
5 |
吕志成,郝立波,段国正,李殿超,潘军;大兴安岭南段早二叠世两类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化学;2002年04期 |
6 |
王鸿祯;从活动论观点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J];地球科学;1981年01期 |
7 |
卢造勋,夏怀宽;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辽宁东沟地学断面[J];地球物理学报;1993年06期 |
8 |
吕林素;毛景文;刘珺;张作衡;谢桂青;;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Ni-Cu-(PGE)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J];地球学报;2007年02期 |
9 |
闫义,林舸,王岳军,郭锋;盆地陆源碎屑沉积物对源区构造背景的指示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
10 |
邵磊,刘志伟,朱伟林;陆源碎屑岩地球化学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J];地学前缘;2000年03期 |
|
|
|
|
|
1 |
许文良,王冬艳,王嗣敏;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作用的pTtc模型与岩石圈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2 |
和钟铧,刘招君,郭巍,董清水;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4期 |
3 |
孙德有,吴福元,张艳斌,高山;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的最后闭合时间——来自吉林大玉山花岗岩体的证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
4 |
李朋武;高锐;管烨;李秋生;;内蒙古中部索伦林西缝合带封闭时代的古地磁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5期 |
5 |
温泉波;刘永江;李伟民;韩国卿;丁凌;;佳木斯地块花岗质片麻岩的独居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2期 |
6 |
张兴洲;周建波;迟效国;王成文;胡大千;;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资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
7 |
李朋武;高锐;管烨;李秋生;;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论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构造起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3期 |
8 |
叶茂,张世红,吴福元;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古生代构造单元及其地质演化[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9 |
罗梅,贾疏源;柴达木盆地及相邻地区地质构造演化[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
10 |
汪正江,张锦泉,陈洪德;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陆源碎屑沉积源区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
|
|
|
|
1 |
长春地质学院地勘系地层科研组;吉中地区石炭二迭纪地层[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75年01期 |
2 |
王荃
,刘雪亚;中国的蛇绿岩带与板块构造[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
3 |
卢造勋;东北地区的深部构造与地震[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
4 |
卢造勋,张国臣,李竞志,王连仲,赵俊猛;中国海城地震区地壳与上地幔构造特征的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
5 |
刘正宏,刘雅琴,冯本智;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6 |
陈跃军,彭玉鲸,路孝平,刘跃文;华北板块北缘活动带元古宙构造岩片[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2期 |
7 |
董耀松;吉林红旗岭铜镍矿床综合找矿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
8 |
郗爱华,任洪茂,张宝福,王永祥,支学军;吉林省红旗岭铜镍硫化物矿床矿石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
9 |
杨言辰,孙德有,马志红,许文良;红旗岭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及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岩成矿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5期 |
10 |
叶茂,张世红,吴福元;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古生代构造单元及其地质演化[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