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摘要】:
在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己经成为许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社会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十分明显,已成为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目标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为主线索,分析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探寻了其演变的历史必然性,并在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提出了一些对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有益的建设性的新思路,以期裨益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全文除引言外,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概述,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基础和理论依据,重点介绍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内外重要理论。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过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90年代中期以后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转换。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普遍发展很快。从纵向来看,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历史上最快的时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次又一次地跃上新的台阶。但横向比较,也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色和新问题。第四部分,重点阐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制定及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已经形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区域经济初步形成了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多元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这种战略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体现,也标志着中国区域经济将走向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