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Tm和~(125)Cs的高自旋态研究
【摘要】:
本工作在质量数130和160区各分别选择了~(125)Cs和~(158)Tm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通过融合蒸发反应~(116)Cd (~(14)N, 5n)和~(144)Nd(~(19)F,5n)布居了它们的高自旋态。~(125)Cs的实验测量完成于丹麦玻尔所,~(158)Tm的实验完成于我国原子能院。
一、关于~(158)Tm
对能级纲图进行了丰富,扩展了包括πh_(11/2)?νi_(13/2)晕带在内的已知带结构,建立了某悬空四准粒子带与已知低激发态的连接,首次发现了两条新转动带。获得了γ射线相对强度、ADO比值等基本核数据,获得了耦合带的B(M1)/B(E2)比值的测量结果。在国内加速器上首次观测至带终结。结合推转壳模型关于电磁跃迁的几何模型对各带的内禀组态进行了指定,并讨论了顺排行为及其机制,讨论了耦合带的电磁跃迁特性。
首次观测到πh_(11/2)(?)νi_(13/2)组态带的旋称反转点,并结合临近核,特别是相邻同中子数的双奇核160Lu的持续反转行为,对160区双奇核的旋称反转系统学及其机制进行了讨论。
二、关于~(125)Cs
扩展了原已知的能级结构,修正了πg_(9/2) [404]9/2 +组态带的能级结构及其带头激发能,首次建立了两条新转动带并对其内禀组态进行了指定。测量了γ射线相对强度、ADO比值、耦合带B(M1)/B(E2)比值等基本核数据。结合相邻核信息,对d_(5/2),g_(7/2) ,g_(9/2)各带的带头激发能、顺排特性及电磁跃迁特性进行了讨论。
|
|
|
|
1 |
宋立涛;周小红;张玉虎;郭应祥;孙志宇;;~(179,183)Au核1/2[660]转动带结构研究[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暨第六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会议文集(一)[C];2004年 |
2 |
宋立涛;周小红;张玉虎;郭应祥;孙志宇;M.Oshima;T.Toh;A.Osa;M.Koizumi;J.Katakura;Y.Hatsukawa;M.Matsuda;M.Sugawara;G.de Angelis;N.Marginean;A.Gadea;D.R.Napoli;M.Axiotis;C.Rusu;T.Martinez;;~(179,183)Au核1/2[660]转动带结构研究[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暨第六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会议文集(二)[C];2004年 |
3 |
宋立涛;周小红;张玉虎;郭应祥;孙志宇;;~(179,183)Au核1/2[660]转动带结构研究[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4 |
李广生;赵广义;吴晓光;刘祥安;温书贤;陆景彬;袁观俊;杨春祥;;~(87)Zr的高自旋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
5 |
柳敏良;张玉虎;周小红;郭应祥;刘忠;雷祥国;何建军;郑勇;竺礼华;温淑贤;;经验壳模型和近球形~(142)Pm核高自旋态能级结构[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暨第六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会议文集(一)[C];2004年 |
6 |
柳敏良;张玉虎;周小红;郭应祥;刘忠;雷祥国;何建军;郑勇;竺礼华;温淑贤;;经验壳模型和近球形~(142)Pm核高自旋态能级结构[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7 |
郑勇;周小红;张玉虎;柳敏良;郭应祥;雷相国;T.Hayakawa;M.Oshima;T.Toh;T.Shizuma;J.Katakura;Y.Hatsukawa;M.Matsuda;H.Kusakari;M.Sugawara;;原子核~(145)Tb的多准粒子激发[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暨第六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会议文集(一)[C];2004年 |
8 |
郑勇;周小红;张玉虎;柳敏良;郭应祥;雷相国;T.Hayakawa;M.Oshima;T.Toh;T.Shizuma;J.Katakura;Y.Hatsukawa;M.Matsuda;H.Kusakari;M.Sugawara;;原子核~(145)Tb的多准粒子激发[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9 |
马英君;小松原哲郎;王守宇;Cederwall B;Nyberg J;张玉虎;古野兴平;李容俊;Sletten G;Hagemann G;Jensen H;Gjorup N;刘运祚;;~(125)Cs的能级结构[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上)[C];2004年 |
10 |
郑勇;周小红;张玉虎;柳敏良;郭应祥;雷相国;T.Hayakawa;M.Oshima;T.Toh;T.Shizuma;J.Katakura;Y.Hatsukawa;M.Matsuda;H.Kusakari;M.Sugawara;;原子核~(145)Tb的多准粒子激发[A];第十次全国核结构研讨会暨第六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会议文集(二)[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