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框架与思想解读
【摘要】:
马克思哲学解读发生了一种僵化、教条的状况,许多思想在几代解读者手中逐渐演变成明细的“原则”和“规律”。然而在接下来的反僵化教条的努力中,马克思哲学解读的状况并非向设想的那样,得到迅速有效的改善。这是由于一方面传统范式并不表现为“逻辑上”地可“证伪”;另一方面,新解读呈多元状态展开,也难以取得新的共识。对此须跳出具体的论争视域,采取一种哲学的“语义上行”的方式进行剖析。哲学创造及哲学解读领域内的“概念”不同于一般的“语词”,它的意义内涵常常在哲学家(解读者)那里发生创造性的“振荡”,进而使其联结而成的概念框架呈现空前的繁复性,如概念框架的任意性、生成性、建构性、整体性及隐蔽性等。马克思哲学解读就处在这种复杂境况之中,以三类典型的概念(群)——“哲学与科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以及“本体论”为例,展示人们在不同的概念及概念框架的理解背景下,表现出对某些命题的不同的认可或拒斥态度。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哲学解读并非在这几类概念框架中平行进行,而且还是一种诸概念框架间穿梭式的解读。包括原解读范式在内的各种解读,均在各自的概念框架内形成自洽,却看不到彼此概念框架的存在与差异性,造成了对话的无效。因此有必要积极呈现解读的概念框架的意识。另外,由于诸多新解读一开始就指向了原解读范式的“本质”因素,而忽略了“时间”这一外部因素,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反僵化行动的误读与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