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相中典型酚类化合物的分布与释放及其光化学转化
【摘要】:
持久性的、可生物积累并具有毒性的有机污染物(PBTs)已经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地区,对作为寒带生态系统和冬季温带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冰、雪的污染也非常普遍。目前,关于有机污染物在冰、雪中的环境行为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新的研究热点,有机污染物在冰、雪中的迁移和光化学转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通过室内外模拟实验,既系统地研究了苯酚、对氯苯酚和间甲酚在冰—水相间的分配系数及其在冰相中的分布和释放规律;又系统地研究了紫外光和模拟太阳光照射下,4-CP在冰相中光转化动力学、反应途径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苯酚、对氯苯酚和间甲酚在结冰过程中都会发生冷冻浓缩效应,只有少量的酚类化合物存在于冰相中;在冰融化时,大量的酚类化合物会在短时间内从冰相中释放出来,引起水溶液中污染物浓度迅速升高。4-CP在冰相中可以发生光转化,转化速率、转化途径和机理与光源和介质环境密切相关。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预测酚类污染物在冰、雪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潜在的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
|
|
|
1 |
汪苹;余贻骥;;麦草硫酸盐浆黑液中酚类化合物的GC测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
2 |
赵金辉,张克荣,李崇福,冯艳伟;酚类化合物的光化学降解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年01期 |
3 |
张博,李素真,胡孔诚,岳秀英,司芝坤;固相萃取结合HPLC法快速测定石油中的微量酚[J];石油化工;2002年02期 |
4 |
梁咏梅,刘文惠,史权,刘耀芳;重油催化裂化汽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2002年06期 |
5 |
段志芳,李方满;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研究进展[J];肇庆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6 |
熊劲芳,刘晓春,李国希;溶解氧对活性炭纤维吸附酚类化合物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7 |
LenaH.Dimberg;Charlott Gissén;Janicka Nilsson;李龙辉;;生长在常规和有机系统中的燕麦谷粒的酚类化合物研究[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5年Z1期 |
8 |
李霁;刘征涛;李捍东;方征;王婉华;李政;;酚类化合物在模拟海水中的生物耗氧特性及其构效相关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
9 |
解光武;王焕香;陈多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中酚类化合物[J];广东化工;2009年07期 |
10 |
陈新苗;刘翠霞;;循环流动液相微萃取色谱法分析废水中酚类化合物[J];燃料与化工;2010年02期 |
11 |
林大泉,汪郁芷,琚建勇,孙永林,刘笑梅,王力波;吸附富集-气相色谱法测定大气中的酚类化合物[J];环境化学;1987年01期 |
12 |
郭明,许禄;酚类化合物的多元回归分析及神经网络法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96年11期 |
13 |
赵金辉
,张克荣
,李崇福;酚类化合物在颗粒物上的吸附实验[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6期 |
14 |
张建玲;赵辉;邸尚志;;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酚类化合物和2,4-滴[J];环境化学;2006年02期 |
15 |
孙振国;卜艳珍;李旸;杨太有;;酚类化合物对金鱼的急性毒性试验[J];河南水产;2006年04期 |
16 |
吴梅贤;;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的9种酚类化合物[J];净水技术;2008年06期 |
17 |
吕海涛;邓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苹果汁中8种酚类化合物[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年02期 |
18 |
戴玄吏;李春玉;余益军;;固相微萃取-GC/MS法测定水中18种酚类化合物[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年03期 |
19 |
高振楠;;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利用研究[J];煤炭学报;2010年07期 |
20 |
黄永兰;;水体中酚类化合物测定的研究[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