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举世瞩目,同时伴随的是各个地区,城市和乡村发展的非均衡,这种非均衡的现实状态和人力资本形成密切相关,因此,从人力资本角度研究我国的经济增长,是有意义的,也是重要的。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人力资本的形成、度量和总量上的变化,将全国每一个省份的人力资本存量都利用收入法和成本法加以计量,给出各个省份的人力资本形成数量和变化趋势,进而研究人力资本和教育、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聚类分析等手段将各省状态按照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等指标进行分类,并考察不同类别的增长方式和增长途径,最后,根据实证结论,给出我国应该采取的人力资本战略分析。
人力资本测算结果的表明:从存量上看,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速远远不如物质资本的增速;从流量上看,我国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更多的依赖于教育投入,研发成本所占份额过小。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全国可以划分为六大类,第一类包括北京、天津和上海,第二类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第三类是重庆,第四类是河北、辽宁、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第五类是以西部地区为主,包括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的15个省份,西藏自成一类。
关联模型的结果表明:教育年限较短是制约我国人力资本形成的瓶颈;人均教育年限的增加,对人均GDP的增加比总量上的增加具有更大的作用;我国存在劳动力人口多,素质低的问题,同时人力资本利用效率极低,因此,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增强劳动力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对策上,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支持研发和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