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Cs手征双重带研究
【摘要】:
利用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124Sn(11B,5n)130Cs布居了130Cs的高自旋态,11B束流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束流能量为65MeV,129Cs是其中一个布居较强的副反应道。利用多普勒线移衰减法对这两个原子核的能级寿命进行了测量。
130Cs核芯具有软的γ形变;核芯外的价质子位于高j低Ω轨道,具有粒子特性;而价中子位于高j高Ω轨道,具有空穴特性。两种不同特性的价核子具有相反的形状驱动效应,导致130Cs具有稳定的三轴形变。TRS计算结果也显示130Cs核具有较大的三轴形变满足产生手征双重带的条件。实验重建了130Cs的候选手征双重带,测量能级寿命,提取了电磁跃迁几率。对130Cs候选手征双重带的激发能、旋称劈裂、约化电磁跃迁几率比、绝对电磁跃迁几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30Cs的候选手征双重带具有能量近似简并的能级;旋称劈裂较小而且随自旋的变化平滑;约化跃迁几率比表现出明显的奇偶自旋振荡;具有相近的绝对电磁跃迁几率值,较小的B(E2)值和B(M1)值典型的奇偶自旋振荡。利用PRM理论模型计算了130Cs手征双重带的激发能和电磁跃迁几率,在较高自旋处理论计算很好的再现了实验结果。对核芯、价质子、价中子三个角动量间的有效角度以及总角动量在三个主轴投影分布几率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较高自旋处130Cs表现出静态手征特性。
论文对A-130区的候选手征双重带进行了分析。122-132Cs的系统分析认为在126-130Cs奇奇核的候选手征双重带具有好的手征特性。还对已经提取能级寿命的候选手征双重带的电磁跃迁几率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该核区的手征双重带具有较小的B(E2)值和典型的B(M1)值奇偶自旋振荡。对于该核区的能级近简并的伙伴带不一定是手征双重带。
测量了129Cs的三条主要转动带的能级寿命,提取了电四极矩值。实验结果指出,πh11/2组态的转动带的电四极矩值小于πg7/2和πd5/2转动带,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不同质子轨道的三轴形变驱动效应不同导致;在较高自旋处三个带的Qt值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来至于h11/2质子或中子的顺排。
|
|
|
|
1 |
张双全,彭婧,孟杰;基于非对称粒子空穴组态的手征双重带[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年02期 |
2 |
;“原子核的手征双重带的研究”获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J];科学通报;2007年14期 |
3 |
张日清,屠萍官,华钰新,赵南明;铯进入红细胞的NMR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1992年01期 |
4 |
贺创业;竺礼华;吴晓光;郑云;郝昕;王烈林;潘波;姚顺河;于蓓蓓;李广生;;A~110区手征性实验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9年00期 |
5 |
王烈林;吴晓光;竺礼华;李广生;郝昕;郑云;贺创业;汪雷;李雪琴;刘颖;潘波;李忠宇;丁怀博;;~(130)Cs手征带的电磁跃迁概率[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9年00期 |
6 |
孟杰,张双全;磁转动物理——剪刀带与手征双重带[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1年02期 |
7 |
王烈林;吴晓光;竺礼华;李广生;郝昕;郑云;贺创业;汪雷;李雪琴;刘颖;潘波;;~(130)Cs手征带的寿命测量[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8年00期 |
8 |
贺创业;竺礼华;吴晓光;温书贤;李广生;王治民;崔兴柱;张震龙;孟瑞;马瑞刚;;~(106)Ag高自旋态结构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5年00期 |
9 |
贺创业;竺礼华;吴晓光;温书贤;李广生;王治民;刘颖;崔兴柱;张振龙;孟锐;李雪琴;郑云;马瑞刚;孙慧斌;杨春祥;;A~110核区手征双重带寻找[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02期 |
10 |
王剑;;通过优化IA提高用户满意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5期 |
11 |
汪军陆;张春波;李成严;;NAT在NGN网络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9期 |
12 |
殷桂琴,李媛媛,王淑英,袁强华,崔秀花,戴康,沈异凡;Cs蒸气中的碰撞能量合并和6P_(3/2)和6P_(1/2)间的激发转移[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
13 |
崔秀花;穆保霞;王淑英;袁强华;张刚台;戴康;沈异凡;;Cs-He光学碰撞中的非绝热跃迁[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4 |
李媛媛;殷桂琴;戴康;沈异凡;;852.3nm激光线共振激发Cs蒸气的荧光光谱[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9期 |
15 |
叶秀深;张善营;李海军;李武;吴志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氯化物型油田水中的铷和铯[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3期 |
16 |
韩仑;陈淼森;;关于主伪内射模(英文)[J];数学研究;2009年02期 |
17 |
张刚台;袁强华;崔秀花;穆保霞;王淑英;戴康;沈异凡;;存在缓冲气体的Cs蒸气中的三体碰撞(英文)[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8 |
陈晓龙;丁赤飚;梁兴东;吴一戎;;平飞模式双站SAR的改进CS成像算法[J];测绘科学;2008年03期 |
19 |
张刚台;白婷婷;张美光;;存在缓冲气体的Cs蒸气中的三体碰撞[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年04期 |
20 |
郭启存;吴红萍;康丽奎;万鸿飞;戴康;沈异凡;;Cs(6D_J)+Cs(6S_(1/2))非弹性碰撞转移截面的测定[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