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摘要】:
本文作者选择了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为研究区域,以大青山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充分搜集前人相关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系统地采集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测年样品。通过综合研究,将大青山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划分为早二叠世阿贵沟岩体、中二叠世老银哈达岩体、晚二叠世哈拉合少岩体、晚三叠世陶勒盖岩体、圪臭山岩体、沙德盖岩体,对不同岩体分别进行了锆石SHRIMP测年和稀释法(TIMS)测年,依据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对不同岩体的成因及其在华北、西伯利亚两大板块拼贴过程中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大青山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基本反映了华北板块北缘晚古生代造山—后造山—陆内造山的全部岩浆事件。早二叠世阿贵沟岩体(284.5±2.9Ma、283.7±3.7Ma、281.1±3.4Ma)属于“I”型花岗岩,为古中亚大洋板块俯冲早期陆缘岩浆弧花岗岩;中二叠世老银哈达岩体(272±4Ma)属于“I”型花岗岩,为俯冲晚期陆缘岩浆弧花岗岩;晚二叠世哈拉合少岩体(260±0.5Ma)属于“A”型花岗岩,为两大板块碰撞拼贴后,造山后期崩塌阶段的花岗岩;晚三叠世陶勒盖岩体(224±3Ma)、圪臭山岩体、沙德盖岩体(211.2±0.7Ma)为“S”型花岗岩,属于劳亚大陆形成后内部逆掩推覆所形成的花岗岩。
|
|
|
|
1 |
夏游;;用γ能谱测量法普查钨锡矿床[J];铀矿地质;1983年04期 |
2 |
金景福;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含铀花岗岩成岩物质来源与铀成矿作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4年02期 |
3 |
黄云玉;;秦巴地区花岗岩类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J];陕西地质;1987年02期 |
4 |
陈伟邦
,陈岳龙
,王中刚
,张静;华北某些太古代花岗岩类副矿物的初步研究[J];地球化学;1988年04期 |
5 |
夏宏远;;国际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J];矿物岩石;1982年04期 |
6 |
华刚;论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岩石化学回归成分[J];地球化学;1983年02期 |
7 |
张玉泉;谢应雯;胡国相;;横断山区花岗岩类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5年02期 |
8 |
А.Т.Хитрянов
,雷文高;褶皱区花岗岩类的矿物相[J];地球与环境;1986年05期 |
9 |
郑济林;;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
10 |
真允庆;日本西部凤翩山地区矿化过渡系列花岗岩类的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质地球化学;1987年01期 |
11 |
莫柱孙;;南岭地区花岗岩研究的薄弱环节——纪念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立十周年[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8年03期 |
12 |
张能德;;川西白玉—中甸地区花岗岩类的形成时代探讨[J];地质通报;1991年02期 |
13 |
曾崇义,肖龙,叶乃青,胡楚雁,刘纯,蔡立幸;广西苍梧岭脚地区花岗岩类地质及其成矿专属性[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
14 |
邢凤呜;皖中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类[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年03期 |
15 |
罗淑兰,吴宗絮,邓晋福,杨瑞瑛;太行-五台山区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特征对比及陆壳演化[J];岩石学报;1997年02期 |
16 |
大海;;利用花岗岩类建造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预测稀有金属矿化[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8年06期 |
17 |
沈渭洲,凌洪飞,李武显,黄小龙,王德滋;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1期 |
18 |
董建乐,杨志刚,王信虎,郑豪;花岗岩类与我国金矿成矿关系[J];黄金;2002年06期 |
19 |
华仁民,陈培荣,张文兰,刘晓东,陆建军,林锦富,姚军明,戚华文,张展适,顾晟彦;华南中、新生代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系统[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4期 |
20 |
夏卫华;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的研究现状[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