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场下多电子原子与分子系统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摘要】:
在物理和化学领域,对强场下多电子原子或分子系统的动力学研究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外场中的原子分子系统是当前物理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对象之一,而电子动力学的研究在阿秒科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很多非线性的强场现象,比如多光子电离,多光子共振,高次谐波发射,等等,都超出了微扰的范畴。为了深入理解这些物理过程,需要引入一些新的理论计算方法。一般说来,理论计算方法分为三种,第一种,采用数值求解Schr?dinger方程的方法来研究强场中原子与分子的动力学,它的优点是理论严密,计算精确,但对计算机的要求很高,并且难以推广到高维多中心多电子系统。第二种是经典理论,它的优点是图像清晰,计算简便。不仅能够提供描述强激光场中分子过程的正确图像以便于我们了解激光与原子分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并也可以得到与量子计算一致的结果,只是精确性稍有欠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从另一方面深化人们对强场下多原子分子的动力学行为的了解。第三种是半经典理论,它可以综合经典理论与量子方法的优点,在哈密顿量中加入量子修正,只是在理论推导上较为复杂。
本论文即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从经典理论,半经典理论以及纯量子理论出发,来研究强场下多电子原子及分子系统的动力学。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经典理论方法及辛算法,并把它们推广到强场原子与分子动力学领域,具体研究了强场下氦原子和锂原子的电离动力学过程。1)我们将经典系综方法应用到强场下一维氦原子的电离动力学过程。先采用系综法选取无场时的初态,并用辛算法求解强场下He的哈密顿正则方程。在532 nm,780 nm和1024 nm时我们观察到表征非次序电离的“knee”结构,并论证出NSDI在低频时更易产生。当波长为532 nm, 780 nm和1024 nm时,随着激光强度的增大He从非次序双电离占主导地位变为次序电离占主导地位,而当波长为248 nm时不会产生非次序电离,这与相应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是一致的。此外,我们的经典模拟也从单电子能量分布的角度给出了详细的NSDI和SDI图像。这些数值结果与实验和量子计算均相吻合。2)我们用经典系综方法研究了激光脉冲作用下的1维Li原子与强场作用的电离动力学。电子的运动可由哈密顿正则方程来描述。我们计算了单电离和双电离的比率随激光强度的变化情况,并用电子的能量分布加以解释。我们也研究了Li的三次电离及主要的三次电离通道。当波长为390 nm和780 nm时,Li的双电离过程从非次序向次序转变。在高频激光场下(39 nm),NSTI和NSDI均观察不到。而在低频激光场中(如390 nm, 780 nm),表征非次序双电离与非次序三电离的“knee”结构则非常明显。此外,我们还计算了不同参数下非次序双电离与非次序三电离的变化规律并用能量曲线加以解释。
第二部分,我们在M. S. Child等人提出的耦合干涉态理论(CCS)基础上发展了这一方法并将其推广到强场多原子分子和多电子原子的动力学研究领域,去解决多维多体量子动力学问题。此方法可以减少维度,计算简洁直观。我们可以观察到He原子的低能态结构。我们也提出了电子位置和动量的含时演化,其结果也可证明“重散射”模型的正确性,即电离的电子在激光场作用下返回核附近,与未电离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而产生双电离。此外,He的角分布也被研究,结果表明,在波长较短时,ATI谱线更为明显。随着波长的增大或者场强的增加,角分布离核更近,并且电子与轴线方向夹角的最大值更小。
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Chu等人提出的一般伪谱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并将此应用于研究强场下原子与分子的高次谐波发射和多光子电离。我们首先用一般伪谱离散(GPS)来得到初态,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用尽量少的点来得到高精度的电子态。接着采用密度泛函研究了Ne原子的高次谐波和多光子电离,其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
|
|
|
1 |
于伟威;;一维氦原子在强激光场下电离的经典理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2期 |
2 |
朱勤;;较强驻波场的反常色散效应[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1991年Z1期 |
3 |
陆靖,范康年,Lee Sooying;强激光场中脉冲激发的连续拉曼光谱理论[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4 |
尔延徽;毛昌辉;杨志民;杜军;;应力对1J79软磁合金强场磁导率的影响[J];稀有金属;2007年06期 |
5 |
李长江;强场与二能级系统的相互作用方程及其解析解[J];光学学报;1983年09期 |
6 |
王红艳,唐永建,王朝阳,朱正和;强场对Au_4团簇性质的影响[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
7 |
张洪英;陈德应;鲁振中;樊荣伟;夏元钦;;Ba-Sr系统激光感生碰撞能量转移的数值计算[J];物理学报;2008年12期 |
8 |
王泰春,纪文贵,姚军,张治畴;多电子原子的电离过程[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86年03期 |
9 |
冯健,宋同强,肖成章;多光子电离的强场效应(Ⅰ)──强激光诱导自电离[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10 |
孙景文;在强场中产生相干高次谐波的真空紫外~软X射线源的进展评述[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8年S6期 |
11 |
王成;苗向阳;;飞秒激光强场条件下碘化钠分子解离过程的理论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2 |
李晓峰,王兵兵;强场激光物理的进展———1996年全国强场物理研讨会简讯[J];物理;1997年01期 |
13 |
范品忠;原子在强激光场中的稳定性[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0年08期 |
14 |
唐晓萍,高丽蓉,王永林,王操,王素凡,孔繁敖;甲醇在飞秒强激光场中的解离[J];科学通报;2002年13期 |
15 |
王嘉珉,刘炳模,顾思洪,戴作跃,龚顺生;强电场中铯原子双光子光电离光谱研究[J];中国激光;1996年05期 |
16 |
吴承埙,丁培柱,陈植;一个强场模型的哈密顿形式[J];计算物理;1996年04期 |
17 |
辛国国;叶地发;赵清;刘杰;;原子非序列双电离的多次返回碰撞电离机理分析[J];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
18 |
宋铭钊;史瓦度规的强场修正[J];中国激光;1989年11期 |
19 |
刘运全;刘杰;龚旗煌;Moshammer R;Ullrich J;;低于再碰撞阈值下强激光场原子非序列双电离(英文)[J];物理学进展;2010年04期 |
20 |
郑能武;关于多电子原子及离子体系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型(一)[J];科学通报;1985年23期 |
|
|
|
|
|
1 |
朱瑜哲;;“2002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总结[A];Strong Field Laser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2 |
李洪云;王兵兵;陈京;蒋红兵;李晓峰;刘杰;龚旗煌;傅盘铭;;利用静电场研究非对称场中非序列电离过程[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
3 |
曾思良;邹士阳;王建国;颜君;;数值求解三维含时Schrdinger方程及其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4 |
朱颀人;杨玉军;周忠源;;强场方程的二阶对称分拆算符解法[A];Strong Field Laser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
5 |
杨玉军;陈高;陈基根;曾思良;朱颀人;;强场方程解的边界完备动力学[A];Strong Field Laser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6 |
张杰;李玉同;盛政明;陈正林;腾浩;陈黎明;董全力;梁天骄;赵理珍;魏志义;;物理所强场物理研究新进展(英文)[A];Strong Field Laser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7 |
柳建新;刘春明;;强场源瞬变电磁系统的研制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8 |
郑小平;;强场中弱作用过程及其天体物理意义[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9 |
李洪云;王兵兵;陈京;蒋红兵;李晓峰;刘杰;龚旗煌;傅盘铭;;电场的不对称性对非序列电离的影响[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
10 |
嵇艳鞠;林君;王忠;王静;于生宝;;强场源TEM系统在大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