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铁电间界耦合的铁电双层膜的极化和介电性质的理论研究
【摘要】:
由于铁电薄膜与体材料相比具有良好的压电、热释电、电光、声光、光折变效应等优良的特性,因此铁电薄膜的制备技术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由于铁电薄膜与电极之间、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应力以及缺陷都是原始生的,它们的存在会造成薄膜结构的局部差异,结果会在薄膜表面或界面附近产生结构过渡区,正是这种结构过渡区对铁电薄膜性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论文在平均场近似理论下,采用横场Ising模型,研究了铁电双层膜的极化分布、相变温度和介电性质的表面过渡层效应。在铁电双层膜性质研究中引入了表面过渡层概念,研究结果表明表面过渡层存在是铁电双层薄膜性质不同于体材料的本质原因,而表面过渡层的厚度是影响铁电双层膜极化性质和介电性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有衬底和电极的铁电双层膜的性质的研究中,表面过渡层的影响不能忽略;表面过渡层可以使铁电双层膜的相变温度低于体材料的相变温度;随着表面过渡层厚度的增加,以及表面处的赝自旋相互作用强度减小或隧穿频率增加,都会导致铁电-顺电的相变温度降低,介电峰向低温移动,但表面过渡层厚度的影响更显著。
|
|
|
|
1 |
冯宜信;铁电双层膜中的极化翻转与极化梯度[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2 |
崔莲;邱忠阳;李瑞英;刘永皓;李玉春;夏遵义;胡同瑞;吕天全;;铁电双层膜的反转动力学行为[J];物理学报;2014年05期 |
3 |
韩兴,李刚;固体载体支承的双层膜系统[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5年03期 |
4 |
蒋益明,谢亨博,郭峰,刘平,李劲;金属有机双层膜传质模型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12期 |
5 |
龚静鸣,邓兆祥,林祥钦;充蜡石墨支撑的季铵离子/己二酸混合双层膜上钙离子诱发的离子通道行为[J];化学学报;2002年04期 |
6 |
韩志友;;尺寸对铁电双层膜电滞回线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
7 |
董正超,盛利,邢定钰,董锦明;金属双层膜中量子输运的表面和界面散射效应[J];物理学报;1996年02期 |
8 |
赵晓英;刘世建;褚君浩;戴宁;胡古今;;锆钛酸铅双层膜的铁电及光学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9期 |
9 |
曹鸿霞;张宁;;磁电双层膜层间耦合的弹性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
10 |
胡超权;王笑夷;陈红;郑伟涛;;碳化锗双层膜作为增透保护膜的制备及性能[J];液晶与显示;2010年03期 |
11 |
黄元林
,石宗利
,李重庵;不锈钢上PVD Ag-Cu/Ti双层膜力学性能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4期 |
12 |
刘惠莲;杨景海;王雅新;杨丽丽;张永军;;Co/Co_3O_4双层膜中的交换偏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3 |
石宗利,黄元林,王彦平,李重庵;Ag-Cu/Ti纳米双层膜结合强度测试方法研究[J];实验力学;2002年02期 |
14 |
陈治宇;吕知秋;张锦文;金玉丰;李婷;田大宇;王颖;;PECVDSiO_2/Si_3N_4双层膜驻极体性能[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8年01期 |
15 |
祁先进;李国华;王寅岗;李子全;;退火对CoFe/IrMn双层膜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0年01期 |
16 |
吴峰,张庶元,陈志文,谭舜,李凡庆;Al/Ge双层膜分形晶化及阻抗特性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97年04期 |
17 |
陆乃彦;元冰;杨恺;;带电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硫醇/磷脂混合双层膜上的非特异性吸附[J];物理学报;2013年17期 |
18 |
李明华,于广华,朱逢吾,姜宏伟,赖武彦;织构和界面粗糙度对NiFe/FeMn双层膜交换偏置场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2年02期 |
19 |
王毕艺;蒋晓东;袁晓东;祖小涛;赵松楠;郭袁俊;徐世珍;吕海兵;田东斌;;ZrO_2/SiO_2双层膜膜间渗透行为初步研究[J];中国激光;2008年03期 |
20 |
章春来;蒋晓东;袁晓东;向霞;祖小涛;王毕艺;吕海兵;郑万国;;层间热处理对SiO_2/ZrO_2双层膜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