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样式、变形序列研究
【摘要】:
郯庐断裂带从三叠纪以来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演化历史,发生多期不同性质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样式。本文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北段各分支断裂出露的构造样式进行野外性质判断、要素分析,利用各种构造样式和地层间切割或覆盖关系的匹配研究,限定了断裂带活动期次及时代,建立了郯庐断裂带北段变形序列。为最终达到揭示西太平洋板块对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规律制约的目的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不同构造样式反映了断裂带由老至新经历了以下6个重要的变形事件:①密山县知一镇韧性剪切带黑云母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161±3Ma,是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并扩展到东北地区的产物;②四平市石岭子镇碎裂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晚期,是继左旋韧性剪切活动后挤压作用的结果;③四平市叶赫乡负花状断层系以及早白垩世早期东北断陷盆地群的形成,是郯庐断裂带北段在早白垩世早期发生了强烈的走滑-伸展作用的重要依据;④四平市石岭子镇佳伊断裂大型走滑-逆冲断褶带、桦甸县敦密断裂“逆地堑”、沈阳-哈尔滨逆冲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北段特征最明显、分布最广泛的构造样式,它们形成于晚白垩世嫩江运动-晚白垩世末期,反映了这一时期郯庐断裂带北段遭受到广泛而又强烈的右旋走滑-逆冲作用;⑤佳伊、敦密古近纪地堑是右旋走滑、伸展双重机制控制的产物;⑥渐新世末期古近纪地堑的构造反转结束了地堑的演化;中新世郯庐断裂带北段上地幔剪切控制了新生代含幔源包体火山口沿断裂有规律的分布。上述6个重要的变形事件由老至新组成了郯庐断裂带北段较为完整的构造演化序列,它们是不同地球动力学机制的产物,其演化历史主要受控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作用。
|
|
|
|
1 |
许卫,童劲松;郯庐断裂皖中段的韧性活动特征[J];安徽地质;1999年01期 |
2 |
颜怀学,史贤龙;郯庐断裂平移运动对邻区煤变质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年01期 |
3 |
王兆荣;;郯庐断裂温泉水氧和氢同位素与断裂关系探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年02期 |
4 |
涂怀奎;郯庐深大断裂两侧主要矿产成矿特征研究[J];矿产与地质;1997年05期 |
5 |
周建波,胡克,申宁华,赵达,宫田隆夫;郯庐断裂中段石场-中楼拉分盆地的确定[J];地质科学;1999年01期 |
6 |
兰洪黎;;潍北凹陷断块油藏滚动勘探开发实践[J];内江科技;2009年01期 |
7 |
陈丕基;郯庐断裂巨大平移的时代与格局[J];科学通报;1988年04期 |
8 |
李正祥,孙萍;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碰撞──关于郯庐断裂以东地区缝合线的地壳分离模式[J];海洋地质动态;1994年12期 |
9 |
李宏伟,许坤;郯庐断裂走滑活动与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J];地学前缘;2001年04期 |
10 |
;对郯庐断裂北延问题的认识取得新进展[J];地质论评;1983年05期 |
11 |
刘耀荣;新田──宁远段深大断裂探讨[J];湖南地质;1994年02期 |
12 |
宋传中,牛漫兰,刘国生,王道轩,朱光;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机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3 |
刘德良;吴小奇;;构造岩体积应变率与质量迁移率关系分析——以郯庐断裂长英质构造岩为例[J];云南地质;2006年04期 |
14 |
王国纯;郯庐断裂与渤海海域反转构造及花状构造[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8年05期 |
15 |
陈希祥;郯庐断裂(中段)挽近期的新活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1期 |
16 |
吴其反,路凤香,刘庆生,郑建平,王懋基,吴文鹂;苏鲁地区地壳深部太古代残留岩片:来自航磁资料的证据[J];科学通报;2003年04期 |
17 |
李红南;刘伟;蔡传强;刘泽蓉;;豫冀鲁不同级序旋扭构造体系和油气富集规律[J];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04期 |
18 |
宗国洪,肖焕钦,李常宝,施央申,王良书;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
19 |
刘贵和,佟凤兰,张振岭,曾庆红;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2003年04期 |
20 |
童玉明,刘国荣,柳祖汉;郯庐断裂北段对煤和油气的控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