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石林公园钼(钨)成矿作用及地球化学特征
【摘要】:
我国依据构造—岩浆作用、岩石类型、钼矿成矿作用及其元素组合特征,可划分6个成矿区(带),其中黑龙江-吉林成矿区是其中主要的成矿带,主要为矽卡岩型和斑岩型铜-钼矿及钼多金属矿床,近几年来在该成矿带相继发现了多宝山、翠宏山、鹿鸣、大黑山和霍吉河等多处大中型钼矿床。其中鹿鸣、霍吉河和石林公园南山钼矿(点)位于小兴安岭东北部地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北端,是新近发现的钼矿床,目前正处在矿产详查和矿山建设阶段。前人在该地区开展的多为基础性研究(大中比例尺的区调、矿调)或矿产勘查等生产性研究,钼矿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研究很薄弱,如成因方面,大多认为是斑岩型矿床,但根据野外观测,在霍吉河钼矿床和石林公园南山钨钼矿点都发现了石英大脉型矿化,具有热液脉型成矿的特点;在成矿时代研究方面,主要是赋矿围岩的成岩时代的研究,缺少直接的矿石矿物年代研究成果;在控矿机制方面,前人也没有进行详细的探讨。
本文拟通过对霍吉河、鹿鸣钼矿床和石林公园南山钨钼矿点在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环境、矿床与地层、岩浆岩、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矿床成因机制和区域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指导区域性的找矿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