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东北地区湿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东北地区是我国湿地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该区湿地生态环境健康与否,与我国的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本文以1975年的MSS数据、2000年的ETM数据和2007年的CBERS数据为遥感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东北地区30多年来湿地及居民地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生态气候学、多元统计分析等技术及理论,分析湿地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湿地的时空动态变化、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来明确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本文将影响湿地环境变化的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温度、降水及地形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数量、城市规模、GDP和粮食产量)两类。其中,在温度及降水因素的分析过程中,分别计算了1975-2000年、2000-2007年两个时间段的寒冷指数(WI)和干燥度指数(K),并对比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变化与两类指数变化的相关关系,探讨气候变化对湿地变化的影响机制。最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以五类湿地作为因变量,以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作为自变量,分析这两类因素对湿地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