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坦桑尼亚外交政策研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摘要】:
中国与国外的国际关系学与历史学学者之所以熟知坦桑尼亚,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源于坦赞铁路(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第三世界的最大援助工程,它完全由中国政府出资与修筑),另一个是坦桑尼亚的首任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以上这些原因使我对顺利发展的两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了解与学习国际关系学和历史学两个领域学者的相关著作。在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成坦桑尼亚共和国之后,中国和坦桑尼亚于1964年4月26日建立外交关系。而中国则是亚洲唯一一个承认1964年桑给巴尔革命的国家。自那时起,由于中国对坦桑尼亚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中坦关系经历了一段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国与坦桑尼亚友好关系的发展深受毛泽东主席的影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探讨自建交以来导致两国关系不断密切发展的共识。我将题目定为“中国对坦桑尼亚外交政策研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解放的态度是两国间关系密切的共识。本文也评估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政策对坦桑尼亚发展道路的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坦桑尼亚经历了由首任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在阿鲁沙宣言中所介绍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尼雷尔当政时期,他为了保持同中国的紧密关系,推行了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同时,也推行了一种被称为“乌贾马”似的乡村农业集体化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尼雷尔在1985年宣布“乌贾马”制度失败。但是这些状况并没有影响中国的对坦政策。
研究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使用资料收集分析数据。因此,主要将一定数目的书籍、学术期刊,论文,报纸杂志、政府出版物和网络检索作为数据来源。此外,还包括权威的新闻机构如新华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该分析主要集中识别资料来源和其他相关的文件与材料。
论文简纲
本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章理论框架和坦桑尼亚的基本情况
本章主要讨论文中所用到的基本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的诸多理论中,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本文研究最为适宜。该理论由亚历山大·温特最先提出并进一步推动,主要包含两个基本原则:1、人类交往联系的建构主要是由于共识而非物质力量2、有意识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主要是由共识所建构。
除了这些,该部分还介绍了作为东非地区最大国家的坦桑尼亚的详细资料,如它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作为国际关系战略点的重要性。
第二章中国对坦桑尼亚外交政策的政治分析(1960年代-1970年代)中国分别在1961年9月和1963年11月份与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建立了外交关系。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桑给巴尔两国合并成为坦桑尼亚,中国则顺其自然的延续了与其的外交关系,并把坦桑尼亚建国纪念日作为两国建交纪念日。
在这部分中,我论述了中坦联系的背景及两国对于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解放的态度。我也研究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对坦桑尼亚的影响,尼雷尔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以及周恩来、卡鲁姆对两国间社会主义方针的实施所做出的贡献。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后来的朱利叶斯·尼雷尔和阿贝德.卡鲁姆被认为是促使中坦建交并推动两国政治经济联系的关键性人物。
第三章中国对坦桑尼亚外交政策的经济分析(1960年代-1970年代)
本章是论文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了中国和坦桑尼亚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互助、基本协议和贸易关系,并为中国对坦的经济援助作为中坦传统关系的基石提供了实证。同时本章还探讨了毛泽东时期中国对坦桑尼亚经济援助的主要意义,还有两国间的援助与协议。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援建项目包括:坦赞铁路、中坦船舶公司等。就协议而言,我主要研究了两国于1965年2月签署的《中坦友好条约》
第四章旧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关系
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评价了始于毛泽东时代的当代中坦两国关系,同时历史上的合作关系也可以给当代中坦两国领导人以一定启示。这部分评价了当代中坦的政治经济政策、中坦关系的重大挑战以及从历史中所得出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