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西昆仑造山带内生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研究
【摘要】:
西昆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
根据西昆仑造山带库地—其曼于特蛇绿岩带、麻扎—苏巴什蛇绿岩带、不同时期侵入岩、火山岩的大地构造环境的判别,论文确立了西昆北洋和西昆中洋两个大洋的存在。西昆北洋位于塔里木地块及西昆中带之间,西昆中洋位于西昆中带和西昆南带之间。西昆北洋的存在时限是中元古代至海西期末。西昆中洋根据苏巴什蛇绿岩的年龄及岩石化学特征,认为其在海西期已经为成熟的大洋,闭合的时间为印支期末。
根据两个大洋的确立,认为西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内部造山和边缘造山过程,初步探讨了其动力学演化过程:1.古元古代基底形成;2.中元古代地块的裂解;3.加里东、海西期西昆北复合造山带形成;4.印支期西昆中带、西昆南带内部造山阶段;5.燕山、喜山期西昆南带边缘造山阶段。并确定了西昆仑的三条构造带的大地属性:西昆北带为加里东期、海西期复合造山带;西昆中带为基底隆起及加里东、海西、印支花岗岩带;西昆南带为羌塘地块。
经研究,课题组研究认为西昆仑造山带的主攻矿种是铜、铁、金、铅锌、稀有金属,主攻的矿床类型有热水喷流沉积矿床、中低温热液矿床、矽卡岩型矿床、造山型金矿床等。西昆仑造山带的区域成矿规律可以总结为:时间上,以海西期、印支期为主要成矿时代,海西期主要矿床有阿克塔什块状硫化物铜矿床、萨洛依块状硫化物铜矿床、特格里曼苏生物化学沉积铜矿床等;印支期主要矿床有矽卡岩型班迪尔铜矿床、色尔洪铜铁矿点等;其次是加里东期和元古代,加里东期的主要矿床有热水喷流沉积型切列克其菱铁矿床和黑恰菱铁矿床;元古代为沉积变质型老并铁矿床;而燕山期成矿较弱。空间上,成矿带呈带状分布,可以分为西昆北Cu、Pb、Zn、Au、Fe成矿带、西昆中Cu、Mo、Au、Fe(Co)、W、Sn成矿带、西昆南Fe(Co)、Mn、Au、Sb、Ag、稀有金属成矿带。
论文在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流体实验室采用Linkam THSM-600型冷热台的进行了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测试,确定了各典型矿床(点)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压力,并计算了成矿的深度,为西昆仑造山带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热水喷流沉积型菱铁矿床包裹体均一温度为中低温(切列克其191.6-380℃;黑恰168-176℃),成矿流体具有高(中)盐度(切列克其32.93-34.52%(NaCl);黑恰6.72—11.38%(NaCl)),中(低)等密度(切列克其1.09-1.1g/cm~3;黑恰0.93—0.98 g/cm~3)的特点。古海水深度分别为2.19km(切列克其),1.83km(黑恰)。
西昆仑造山带的造山型金矿化点包裹体均一温度低(帕西木125.1-168.3℃,叶尔羌149-165℃),矿化点流体具有低盐度(帕西木0.87-3.37%(NaCl);叶尔羌1.05-1.22%(NaCl)),低密度(叶尔羌0.92-0.93 g/cm~3;帕西木0.93-0.96 g/cm~3)的特点,成矿深度浅(0.9-1.0km)。
西昆仑造山带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包括卡兰古铅锌矿床和布斯拉津铜钼矿化点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低(卡兰古160—180℃;布拉斯津148.2—185℃),流体有中低盐度(卡兰古1.39—15.55%(NaCl);布斯拉津6.29-7.30%(NaCl)、低密度(卡兰古0.85—1.03 g/cm~3;布斯拉津0.93-0.97 g/cm~3)的特点,成矿深度浅(1.48km)。西昆仑造山带的矽卡型矿床受印支期花岗闪长岩和中酸性斑岩和石炭系大理岩联合控制。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0~240℃,矿床的流体盐度从早期至晚期由高变低(0.87~33.04%(NaCl)),流体低密度(0.92~1.0 g/cm~3),成矿深度浅(1.57km)。
本次研究对三个矿区内的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测定,分别确定了色尔洪矿区内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40.6±1.4Ma,斯如伊迭尔金铅锌多金属矿化点区内花岗闪长岩年龄12.86±0.88Ma。布斯拉津矿区内细粒花岗岩和闪长岩年龄分别为449±2.3Ma和446±2.1Ma。论文对布斯拉津辉钼矿进行了Re-Os测年,年龄为434.1±4.6Ma—441.4±2.1Ma。
论文剖析了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结合本次流体包裹体研究获得的成矿温压等数据,以及部分矿区内测得的岩体及矿石年龄的数据,确定了矿床的不同成因类型。包括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切列克其铁矿床、黑恰铁矿床;矽卡岩型矿床—色尔洪铜铁矿点;生物化学沉积型矿床—特格里曼苏铜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矿床—卡兰古铅锌矿床、布斯拉津铜钼矿化点;造山型金矿床—叶尔羌金矿点、帕西木金矿化点,并建立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成因模式。
论文对西昆仑造山带全区的15景TM、ETM+遥感图像研究,通过遥感图像的构造解译,划分出三个构造带和造山带各次级线形及环形构造,并运用ENVI及ERDAS等软件对遥感图像提取铁染及羟基等矿化蚀变信息。并分析了构造与找矿、矿化及蚀变信息与找矿之间的关系。
最后,论文采用遥感矿化、蚀变信息与地质、化探等综合信息,对西昆仑造山带进行了以矿床成因类型为主的成矿远景区的划分,共圈出了13个A级远景区,25个B级远景区,21个C级远景区。矿床成因类型包括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与岩体有关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沉积变质型矿床等。并指出找矿潜力西昆南带西昆北带西昆中带。
|
|
|
|
1 |
肖文交,侯泉林,李继亮,B.F.Windley,郝杰,方爱民,周辉,王志洪,陈汉林,张国成,袁超;西昆仑大地构造相解剖及其多岛增生过程[J];中国科学D辑;2000年S1期 |
2 |
周辉,姜能,阎全人,李继亮;西昆仑钙长石质斜长岩的发现[J];地质科学;2001年04期 |
3 |
杨克明;论西昆仑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及塔里木西南盆地类型[J];地质论评;1994年01期 |
4 |
吴世敏,马瑞士,卢华复,贾承造;西昆仑地震展布与塔西南“A”型俯冲[J];石油实验地质;1997年01期 |
5 |
贺日政,高锐,李秋生,管烨,李朋武;新疆天山(独山子)-西昆仑(泉水沟)地学断面地震与重力联合反演地壳构造特征[J];地球学报;2001年06期 |
6 |
肖序常,王军,苏犁,宋述光;再论西昆仑库地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2003年10期 |
7 |
姜耀辉,周珣若;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岩石学及构造岩浆动力学[J];现代地质;1999年04期 |
8 |
刘石华,匡文龙,刘继顺,朱自强;西昆仑北带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世界地质;2002年04期 |
9 |
李建华,张家声,单新建;西昆仑—西南天山地区断裂活动性研究[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
10 |
周辉,储著银,李继亮,侯泉林,王志洪,方爱民;西昆仑库地韧性剪切带的~(40)Ar/~(39)Ar年龄[J];地质科学;2000年02期 |
11 |
姜耀辉,芮行健,郭坤一,贺菊瑞;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研究新进展[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年01期 |
12 |
肖文交,方爱民,李继亮,周辉,BFWindley,袁超,陈汉林,张国成;西昆仑造山带复式增生楔的构造特征与演化[J];新疆地质;2003年01期 |
13 |
高杰,侯满堂,金平,蔡分良;地物化综合手段在西昆仑地区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效果[J];陕西地质;2005年01期 |
14 |
袁超,孙敏,李继亮;西昆仑中带两个花岗岩体的年龄和可能的源区[J];科学通报;1999年05期 |
15 |
周辉,张健,许鹤华,李继亮;西昆仑及邻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11期 |
16 |
郝杰,刘小汉,方爱民,肖文交,B.F.Windley;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的解体及有关问题的讨论[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10期 |
17 |
蔡分良;梁国祥;卢树新;;高精度磁测在西昆仑高寒山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J];陕西地质;2005年02期 |
18 |
李兴振,尹福光;东昆仑与西昆仑地质构造对比研究之刍议[J];地质通报;2002年11期 |
19 |
张传林,董永观,赵宇,王爱国,郭坤一;西昆仑造山带中元古代火山岩地球化学——板块构造演化的证据[J];地质学报;2003年02期 |
20 |
蔡分良,姚铁,梁国祥;西昆仑叶尔羌河上游地区区域化探异常查证方法及找矿效果[J];陕西地质;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