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环境伦理建设比较研究
【摘要】:环境伦理建设对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开展使人们重视自身生存环境,使人类认识到要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只有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未来才会有希望,才有可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环境伦理建设的现实国情背景是:中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落后,经济基础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中国最近30年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在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严重问题。
本文从环境伦理建设概述入手,介绍环境伦理建设研究的动态、特征,阐述环境伦理建设研究的含义、目的、意义,说明环境伦理建设研究的方法。通过总结中美两国环境伦理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追溯环境伦理的相关学科历史,剖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阐述环境伦理建设的含义、内容、特征、意义。对涉及的中美两国环境伦理建设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逐一阐述,对中美两国环境伦理建设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从中得出对中国环境伦理建设的启示:要加强全社会的环境伦理教育,倡导新型的生活生产方式,健全环境伦理的保障机制,构建长效环境管理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2-058
|
|
|
|
1 |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李培超;[N];中国教育报;2008年 |
|
|
|
|
|
1 |
雷洪德 叶文虎;[N];中国环境报;2002年 |
2 |
本报记者 黄亮斌;[N];中国环境报;2004年 |
3 |
任勇;[N];中国环境报;2007年 |
4 |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李培超;[N];中国教育报;2008年 |
5 |
本报记者 郄建荣;[N];法制日报;2006年 |
6 |
中国艺术研究院 吴祚来;[N];广州日报;2007年 |
7 |
潘岳;[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
8 |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毛如柏;[N];人民日报;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