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的化学成分及保肝活性研究
【摘要】:灵芝是担子菌纲、多孔菌科(Polyproraceae)灵芝属(Ganoderma)真菌灵芝(Ganoderma lucidum)和紫芝(G. japonicum)的总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
在本实验中,将干燥的灵芝粗粉采用70%甲醇浸泡提取,提取物浓缩,然后将浓缩物混悬于水中,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综合应用多种层析分离技术如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别对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其中对石油醚萃取物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5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及综合运用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5a,8a-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灵芝萜酮二醇(3),灵芝二元醇(4),酒酵母甾醇(5)。对乙酸乙酯萃取物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8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及综合运用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甲基灵芝酸D(6),丹芝醇B(7),灵芝醇F(8),灵芝醇A(9),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10),灵芝马酮(11),甲基灵芝酸B(12),赤芝酸LM1(13)。其中化合物3具有显著的肝保护活性。
本实验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探讨灵芝中13个单体化合物对Hep G2细胞中HO-1表达的作用。将灵芝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通过Hep G2细胞模型检测蛋白质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3明显提高了HO-1在Hep G2细胞中的表达,说明对化合物3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实验采用中药分离技术对灵芝进行提取分离,旨在分离得到具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为灵芝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
|
|
|
1 |
林志彬;我国灵芝药理研究现状[J];药学学报;1979年03期 |
2 |
张国玺;;人间仙草灵芝[J];保健医苑;2006年06期 |
3 |
园丁;;人间仙草话灵芝[J];药物与人;2007年05期 |
4 |
孙静;殷志琦;张庆文;叶文才;王一涛;赵守训;;赤灵芝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
5 |
李明;;灵芝提取工艺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1981年03期 |
6 |
侯坤;许浚;张铁军;;蓟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0年03期 |
7 |
敖明章;高莹莹;余龙江;;刺山柑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7年03期 |
8 |
王惠艳;王飞;焦文才;;灵芝研究的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
9 |
孙友富;樊菊芬;;荜茇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医杂志;1981年12期 |
10 |
刘干中;周金黄;;党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年02期 |
11 |
陈妙华,刘凤山;中药沙苑子化学成分的研究——Ⅰ.氨基酸的分离及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87年02期 |
12 |
傅定中,胡燕,王汝俊,邵庭荫,陈德伟,巫莹莹;白术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影响的研究[J];中药材;1988年06期 |
13 |
朱计生;田毓英;;饮水中化学成分引起氟中毒的因素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14 |
李汝惠,王昌琼,龚萍;黄连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生物碱含量对比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0年11期 |
15 |
陈泽华;黄寿才;;炮制对侧柏叶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药材;1990年12期 |
16 |
;关于雌雄异株茵芋的研究[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0年05期 |
17 |
袁惠南;王秀文;阎永厚;林飞;;某些天然药物或其所含化学成分的致突、致癌及致畸作用[J];中成药;1990年03期 |
18 |
王强,俞祥生,张留纪,邹巧根;不同规格白芍中有关化学成分的HPLC分析[J];中药材;1992年07期 |
19 |
王芸;杨峻山;;獐牙菜属植物的研究概况[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2年01期 |
20 |
叶苹;;大菟丝子与菟丝子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J];中成药;199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