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大酱的品质及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摘要】:朝鲜族大酱作为延边朝鲜族地区的传统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其中还含有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性成分,能够起到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延缓衰老、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功效。目前,对大豆及大豆的发酵制品的研究很多,但在菌种和发酵天数对朝鲜族大酱的品质影响和朝鲜族大酱对不同肿瘤细胞抑制效果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朝鲜族大酱的发酵工艺和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推进朝鲜族大酱向功能性食品方向的发展,为癌症的饮食疗法提供新的思路。目的:1.比较接种不同菌种的朝鲜族大酱的品质,以及不同菌种对朝鲜族大酱中异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确定最佳发酵方案。2.接种不同菌种的朝鲜族大酱中抑癌成分的测定。3.测定按最佳发酵方案进行发酵的朝鲜族大酱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方法:1.通过单一因素实验探讨发酵时间、所接种菌种对朝鲜族大酱中主要成分的影响,进而确定朝鲜族大酱的最佳发酵方案,包括时间以及接种的菌种,发酵后进行品质比较。2.选取最佳发酵方案进行朝鲜族大酱发酵,对发酵后的朝鲜族大酱进行异黄酮含量的测定。3.选取同时接种地衣芽孢杆菌和米曲霉发酵的朝鲜族大酱,选择发酵15天、30天、45天、60天、75天、90天的朝鲜族大酱分别进行体内试验,用发酵90天的朝鲜族大酱配制成不同浓度的大酱溶液,进行肿瘤细胞抑制率的测定,进行体外试验。结果:1.接种了三种不同菌种的朝鲜族大酱,均在发酵90天时异黄酮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0.202%、0.196%、0.230%,且接种了地衣芽孢杆菌和米曲霉的三号坛大酱异黄酮含量最高。2.同时接种地衣芽孢杆菌和米曲霉发酵的朝鲜族大酱在色泽、口感、滋味和综合评价方面评分最高,且发酵90天时异黄酮含量最高,故选择地衣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接种,发酵90天为最佳发酵条件。3.体外试验:朝鲜族大酱对人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对人肾胚Hek-293细胞的抑制效果不明显,各浓度大酱异黄酮抑制率均在20%左右,而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结肠癌HCT-116细胞以及人肝癌HepG2细胞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都超过70%,且对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体内试验:用不同发酵天数的朝鲜族大酱提取物处理的小鼠,平均瘤重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且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平均瘤重逐渐下降,肿瘤抑制率逐渐增加。其中发酵90天的朝鲜族大酱对肿瘤的抑制效果最好,瘤重为2.19 ± 0.61 g,抑制率达到45.0%。说明发酵90天的朝鲜族大酱能明显抑制S-180肉瘤移植Balb/c小鼠肿瘤的生长。结论:同时接种地衣芽孢杆菌和米曲霉的朝鲜族大酱品质最佳,且发酵90天时异黄酮含量达到最高;且在体内和体外对肿瘤细胞均显示出良好的抑制作用。
|
|
|
|
1 |
罗宗铭,方岩雄,何晓灵,张焜,李皓;几种豆制品及其废弃物中异黄酮的提取与测定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2 |
袁凤杰;姜莹;董德坤;朱丹华;李百权;朱申龙;付旭军;;中国大豆核心种质异黄酮含量的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1年02期 |
3 |
孙兴民,陈有容,齐凤兰,江汉湖,董明盛;丹贝生产及丹贝异黄酮[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7年01期 |
4 |
井乐刚;张永忠;;大豆乳清中蛋白质和异黄酮的超滤分离技术[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0期 |
5 |
谢皓;Gyorgy Vegvari;Gergo Sandor;南张杰;陈学珍;;北京地区不同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比较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年05期 |
6 |
徐茂军,朱睦元,顾青;发芽大豆中异黄酮积累的光诱导作用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3年01期 |
7 |
程真真;朱毅;郝睿;翟百强;罗云波;;不同豆浆及豆浆粉中异黄酮含量的比较[J];食品工业;2013年08期 |
8 |
孙君明,丁安林;大豆异黄酮含量及影响因素的评价[J];中国粮油学报;1998年02期 |
9 |
张德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中异黄酮含量的检测[J];上海毛麻科技;2006年04期 |
10 |
张海燕;鲍晓茜;叶长青;刘景晖;邓明慧;郭远;杨柳;谢皓;;几种豆制品中异黄酮含量的测定和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
11 |
张铁涛,赵新淮,郭庆启,张娜;大豆食品中的异黄酮—性质、作用与含量[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年03期 |
12 |
余永红,邓泽元,李静,刘文群;面包串珠霉发酵对豆渣成分影响研究[J];食品科学;2005年09期 |
13 |
艾志录,李梦芹,李强,杨天宝,黄忠民;功能性成分异黄酮的来源与生理功能[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4年01期 |
14 |
谢婧;;毛霉发酵豆渣过程中异黄酮含量及构型的变化研究[J];中国酿造;2009年05期 |
15 |
包萨日娜;汪岳刚;杨春梅;吴金鸿;王正武;;发芽大豆中异黄酮的富集及其组成特征的研究[J];食品与药品;2011年01期 |
16 |
李大文,江汉湖,董明盛;丹贝异黄酮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17 |
董怀海,谷文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在大豆异黄酮测定中的应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2年05期 |
18 |
朱世永;大豆降低胆固醇关键物质是异黄酮并非蛋白质[J];粮食与油脂;1998年04期 |
19 |
谭崇阳,胡文祥,沈建松,孙家跃,张金生,孔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非发酵性豆制品中异黄酮含量[J];现代仪器;2002年05期 |
20 |
李艳;方慧英;诸葛斌;长野宏子;诸葛健;;东方Cheese发酵过程中异黄酮、苷元及组分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