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早、中熟近期水稻区试品种品质性状的综合分析
【摘要】:本文选用吉林省2003年中早、中熟品种区域试验4个试点38个参试品种进行了13项品质性状的测定,分析了吉林省水稻育成品种品质特性,研究了各品质性状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相对变异,结果表明:
(1)吉林省2003年参加区域试验的中早、中熟水稻品种品质性状中垩白性状、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粒长的部优一级达标率极低。
(2)从个别品种的表现来看,本试验的38个品种中“九01A7”、“农大20”、“T02”等三个品种的7个品质性状达到了部优一级标准,是达标性状数最多的三个品种。
(3)各品质性状在品种间、坏境(地点)间都有极显著差异,而且各品质性状均存在品种×地点交互作用。
(4)参试品种均以品种效应为主,品种效应最大的是直链淀粉含量,环境效应最大的是整精米率。
(5)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有利于同时进行改良;直链淀粉含量与碱消值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
(6)本试验中所分析的12个品质性状对于评价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垩白率>粒长>直链淀粉含量>长/宽>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碱消值>糙米率>透明度>精米率>胶稠度>垩白度。
(7)培育无垩白或少垩白、直链淀粉含量低、精米率高、粒长较长的品种是我省中早、中熟稻米品质改良的主攻目标。
|
|
|
|
1 |
孙振宇;黄巍;于艳丽;李元元;;提高水稻区试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J];吉林农业;2009年02期 |
2 |
赵慧珠,宋天庆,王建军,周家武;1999~2000年云南省中北部水稻区试优良新品种(系)介绍[J];云南农业科技;2002年S1期 |
3 |
陈国;金林灿;丁伟红;叶朝辉;;提高水稻区试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J];种子世界;2005年07期 |
4 |
杨百战;王金芝;毛瑞喜;张士永;吴清涛;;对国家黄淮水稻区试的几点建议[J];种子世界;2006年04期 |
5 |
刘鑫;;浙江省水稻区试对照品种的特征特性与产量水平[J];中国稻米;2008年06期 |
6 |
赵慧珠,宋天庆,刘吉新,何梅洁;2001~2002年云南省中北部水稻区试优良新品系介绍[J];云南农业科技;2003年04期 |
7 |
陈进周,温寿玉;2004年福建省水稻区试(上杭点)新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总结[J];福建稻麦科技;2004年04期 |
8 |
林琼;;DTOPSIS法在水稻新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稻米;2007年02期 |
9 |
马洪文;殷延勃;强爱玲;高志军;;灰色局势决策在水稻区试中的应用[J];种子世界;2001年10期 |
10 |
侯小华;李友荣;魏子生;;湖南省农科院安仁基点研究工作的成效[J];湖南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11 |
吴双清;王林;卿明凤;;水稻区试品种抗稻瘟病鉴定结果分析[J];中国稻米;2011年04期 |
12 |
黄发松,杨仕华,程本义;2000年南方水稻区试优良水稻品种介绍[J];中国稻米;2001年03期 |
13 |
冯建成,周元超,高明亮;2001年福建省区试漳州地区早籼优质稻组产量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02年05期 |
14 |
田霖;水稻区域试验技术及建议[J];中国种业;2004年03期 |
15 |
刘定友;王继宏;;DTOPSIS法评价四川省2002年水稻区试优质米新组合[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6 |
史崇英;张万春;屈发科;陈新;杨霄;;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
17 |
苏道志;富优3号、富优4号、富优6号与博Ⅲ优273[J];作物研究;2004年04期 |
18 |
;金优458水稻[J];湖南农业;2007年03期 |
19 |
吴双清;;关于建立湖北省稻瘟病抗性研究与利用规范的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20 |
黄志强;对改进杂交水稻区试工作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198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