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对穆旦诗的影响
【摘要】:鲁迅的《野草》始终贯穿着一股强烈的怀疑精神,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相隔10年以后的中国九叶派代表诗人穆旦身上,我们也发现了这种宝贵的怀疑品质。
《野草》的怀疑精神具体体现在对人的生存困境进行质疑,既拷问生存,又质疑死后,既质疑行动的意义,又主张“绝望的抗战”。穆旦诗也有一股类似的怀疑精神,表现为对生命的本质进行质疑和追问,是冷峻的逼视、清醒的超越,诗人敢于正视并且面对“丰富的痛苦”。《野草》怀疑精神的基本特征很鲜明,具有现代主义特质、多疑、双重视角,还具有丰富性。穆旦诗的怀疑精神也有类似之处,表现为现代性、多疑,也具有丰富性,是丰富的痛苦。《野草》和穆旦诗的怀疑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和当时的历史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是“五四”这个怀疑时代的“怀疑家”,怀疑的时代孕育了这种怀疑精神;而穆旦诗的怀疑精神所植根的现实土壤是有阶段性的,抗日救亡时期、1950年代、1970年代都有当时不容怀疑的主题,出身于不容怀疑的时代,穆旦仍然坚守这种怀疑精神,并且创作出了“另类”的精湛诗作。从“内”、“外”两个视角看,《野革》和穆旦的怀疑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自我生存困境的怀疑和对社会现实命题的追问。在质疑生存困境时,《野草》侧重于表现生存的焦虑和对行动意义的怀疑,展现出来的是在希望和失望中的心理绝境,主人公最终的选择是绝望的抗战。在穆旦诗中,也描写了个体处于现实与历史、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过去与未来等多种力量的冲突中的矛盾心理,但是突出表现的是突围或者搏求;此外,一些社会现实命题也在自我的生存困境中留下了投影,如“黄金世界”、“看戏、做戏”等等,这种怀疑精神在穆旦诗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穆旦结合自己的时代,对“残缺”、“演戏、看戏”等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追问。怀疑精神的最终指向是反抗,鲁迅是“绝望的抗战”,穆旦的反抗则有着流变过程,20世纪40年代,表现为“突围”、“搏求”,50年代表现为谨慎的质疑,70年代则表现为无言的反抗。由此可以看出,《野草》的怀疑精神对穆旦诗确实有着重大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10.4;I207.25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10.4;I207.25
【引证文献】 | ||
|
|||
|
【参考文献】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
|||||||||||||||||
|
【二级引证文献】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