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自然灾害中非组织化志愿者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当突发自然灾害降临时,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社会角色和背景的非组织化志愿者便会自觉投入到灾害救援之中。非组织化志愿者具有应急响应快、熟识当地状况、拥有一定救援经验等特点,往往能够在救灾救援过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与专业化的志愿者组织相比,由于其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缺乏组织管理和与专业化救助团队协同性差等问题的存在,使得非组织化志愿者在救援行动中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目前为止,我国尚缺乏对非组织化志愿者的身份界定和行为认定,导致缺乏对非组织化志愿者在救灾前的培训引导、中期的组织管理、后期权益保障以及灾后心理干预治疗等配套的制度措施,致使非组织化志愿者的权益保障问题的日益凸显。对非组织化志愿者的有效管理和保障措施的完善能够使其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因而能够扩大队伍和使其灾害救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非组织化志愿者的身份和行为进行认证,并通过对政府、企事业单位、传媒等各自优势资源的整合配置,解决非组织化志愿者的保障问题。本文对非组织化志愿者保障问题的探讨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构建非组织化志愿者的政府管理模式,通过系统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提升非组织化志愿者在灾害发生时的救援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效果,减少非组织化志愿者的意外伤害;依靠企业获得资金的支持,以此作为非组织化志愿者在灾害救援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时的救助资金保障;利用传媒业的资源和手段,提升社会对非组织化志愿者的认知度;加强对非组织化志愿者的灾害后心理抚慰治疗,保障其心理健康;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非组织化志愿者救灾行为的权益。
对突发自然灾害中非组织化志愿者的权益保障不应仅停留在损害保障和救助的层面上,而是要建构起一个完整保障体系。要对非组织化志愿者的身份界定和认同的基础上,以管理提升其灾害救援能力和减少其在灾害救助的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的可能性,以舆论宣传提高其社会认知度,以法律法规保障权益。确保非组织化志愿者能够后顾无忧地参与灾害救援,更有效的发挥其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