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胁迫下大豆根和叶的表达谱分析
【摘要】:在中国,有近3300万公顷盐碱地,并以每年近6000多公顷的速度不断增加。农作物受高盐碱的胁迫严重影响了它们的产量。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也明显的受盐碱胁迫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盐碱胁迫对大豆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通量的mRNA表达谱测序技术对大豆的根和叶进行了测序后分析。将旱碱一号大豆(HJ-1)大豆用Hoagland's液体培养基培养,一组作对照,一组用盐碱胁迫处理,处理24小时,同时取两组根和叶进行测序分析。之后进行了GO、pathway等分析,这些数据的积累对掌握大豆耐盐碱基因群体的代谢机制与耐盐碱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果如下:
1.在盐碱胁迫处理条件下,大豆根中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2826个,其中上调基因1731个,上调率为61.2%,下调基因1095个。叶片中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4028个,其中上调基因1897个,上调率为47.1%,下调基因2131个。其中根和叶共有的上调基因561个,根特异上调表达基因1170个,叶特异上调表达基因1336个。
2.通过GO分析,我们将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主要生物学功能分类。在盐碱胁迫下的所有差异表达基因,描述基因的细胞组件的有10类,描述基因分子功能的有12类,描述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的有17类。
3.通过cluster软件,对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聚类分析,那些在逆境条件下表达相似的基因成簇的聚到一起。
4.在根中,有5条Pathway显著富集,包括:核糖体,谷胱甘肽新陈代谢,外源性细胞色素P450新陈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利胆醇的生物合成。在叶中,有4条Pathway显著富集,包括:核糖体,谷胱甘肽新陈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光合作用。可以看到在根和叶中,核糖体,谷胱甘肽新陈代谢均显著富集。
5.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中,我们在两个组织中选取了5个(上调)基因进行Real-time RT-PCR验证,结果与solexa测序结果相近。
|
|
|
|
1 |
陈小平;朱方何;洪彦彬;刘海燕;张二华;周桂元;李少雄;钟旎;温世杰;李杏瑜;梁炫强;;两个南方花生主栽品种荚果与叶片基因表达谱分析[J];作物学报;2011年08期 |
2 |
李文雍;陈清轩;;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年05期 |
3 |
苑纯秀,冯新港,林矫矫,李浩,陆珂,石耀军,傅志强,刘金明,蔡幼民;日本血吸虫期别差异表达基因文库的构建及分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年11期 |
4 |
张纪刚;殷宗俊;张勤;;cDNA芯片差异表达基因检测的非转换方法(英文)[J];遗传学报;2006年01期 |
5 |
马群;丁明全;沈昕;陈少良;;胡杨叶与根中特异性表达基因的表达谱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
6 |
韩庆典;陈志伟;段远霖;兰涛;官华忠;周元昌;吴为人;;利用基因芯片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相关基因[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2期 |
7 |
陈儒钢;巩振辉;逯明辉;李大伟;黄炜;;抑制性差减杂交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中的应用[J];长江蔬菜;2009年20期 |
8 |
刘豪;王成辉;杨新鑫;王军;马玉清;;红、白两种体色瓯江彩鲤的抑制性差减杂交[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9 |
高世强;张新建;吴茂森;何晨阳;;水稻白叶枯病菌在寄主体内外不同生长条件下致病基因差异表达的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09年06期 |
10 |
曲宪成;程翠;尚晓莉;曲学伟;张开岳;张勇;;黄鳝性腺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克隆[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
11 |
李娟娟;陈福龙;李鑫;王蕾;贾俊忠;陈远良;陈芳;高剑峰;;黄瓜芽黄突变体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初步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05期 |
12 |
官梅;李栒;官春云;;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甘蓝型油菜油酸合成中差异表达基因[J];作物学报;2010年06期 |
13 |
樊奇;王凭青;杨青川;宋文静;邓腊梅;张宝云;;抑制消减杂交法分离紫花苜蓿幼苗铝胁迫诱导表达的cDNA[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01期 |
14 |
李娟;刘硕谦;刘仲华;李勤;吴扬;邓婷婷;黄建安;;‘安吉白茶’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初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4期 |
15 |
史西志,毕燕会,周志刚;海带雄性配子体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及筛选[J];水产学报;2005年05期 |
16 |
陈金平;王斌;吴文化;梁冰;张树义;;施氏鲟精巢和卵巢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和差异表达EST的筛选[J];中国水产科学;2006年01期 |
17 |
汪耀富;杨天旭;刘国顺;赵春华;王佩;陈新建;;渗透胁迫下烟草叶片基因的差异表达研究[J];作物学报;2007年06期 |
18 |
赵永贞;蒋伟明;陈秀荔;李咏梅;张彦明;黎铭;陈晓汉;;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在对虾基因克隆中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08年04期 |
19 |
胡军勇;金卉;谢启运;万云;楚杰;刘翠云;陈焕春;周锐;;应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从转录序列的选择性捕获中筛选副猪嗜血杆菌表达差异基因[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
20 |
马清霞;周相华;刘守媛;赵娟;何玉乾;;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