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竹种质资源评价研究
【摘要】: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为百合科黄精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和扩张冠脉等作用,是一种生理活性显著,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资源。近年来对玉竹的研究逐渐深入,使其在临床以及保健品行业中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玉竹药材的质量标准也越来越高。日渐减少的野生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玉竹的需求。因此,许多地区采取了更科学更规范化的种植来满足需求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不同品系的玉竹进行种质资源评价研究,包括对其形态和农艺学性状的比较、DNA分子标记、主要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等进行研究,以达到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价研究,了解不同品系玉竹的品质及遗传特性,为高产量、高质量目标性状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对玉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推进规范化和产业化生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显著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品系玉竹的形态及农艺学性状。结果表明,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理想品系X0各性状值分别设置为:根状茎分枝平均直径1.33cm,形态株高63.00cm,叶片数17.00枚,叶面积59.00cm。大圆叶茎紫(B-R-A)在生长上较其余品系玉竹旺盛。其各组数据均与理想品系十分接近,综合性状最好。
2.应用ISSR分子技术对不同品系玉竹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基因组DNA提取采用改进的CTAB法利用新型快速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提取,并优化了PCR反应的扩增程序。发现不同品系玉竹种间存在较高的多态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用POPGENE32软件对不同玉竹品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Nei’s基因多样性(H)为0.3246±0.167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807±0.2270,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6.72%,UPGMA聚类树状图将8个不同品系的玉竹聚为2大类,同时揭示了玉竹的形态特征与其遗传特性有显著相关性,而其形态特征及遗传特性与其生长地无显著相关性。
3.对不同品系、不同采收期、不同生长年限的玉竹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研究表明最佳采收期玉竹多糖含量均满足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玉竹多糖含量不少于6.0%的规定,均可入药。多数玉竹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中下旬,只有极少数为8月中下旬。吉竹1号供试玉竹虽然每平方米的产量和干重并不明显优于其它供试玉竹,但其折干率优于其他品系,其多糖总量也高于其他品系,其多糖总量分别为吉竹1号(JZYH)最高,为15.49%,其次为小长叶茎紫(S-L-A),为15.03%。
|
|
|
|
1 |
李国庆,伍育源,秦志峰,刘运莲;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J];水产科学;2004年08期 |
2 |
尹绍武,黄海,张本,陈国华;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5年08期 |
3 |
朱彩艳,叶卫,夏军红,符云,周发林,江世贵;广东1个鲮原种群体的种质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南方水产;2005年04期 |
4 |
汤青萍;陈宽维;章双杰;李慧芳;屠云洁;赵东伟;;影响微卫星分析家禽遗传多样性有关因素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5 |
;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 2006年11月23-26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3期 |
6 |
;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2006年11月21-2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4期 |
7 |
;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2006年11月21-2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S1期 |
8 |
李慧芳;李碧春;陈宽维;杨宁;马月辉;汤青萍;屠云洁;;中国地方鸭品种资源的分子遗传多样性[J];畜牧兽医学报;2006年11期 |
9 |
匡邦郁;匡海鸥;;蜜蜂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J];蜜蜂杂志;2007年S1期 |
10 |
郭大龙;;牡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7年09期 |
11 |
胡小荣;陶梅;周红立;;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5期 |
12 |
顾奇萍;金则新;李钧敏;楼文燕;;短柄枹种群在不同群落演替过程中的遗传多样性[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13 |
肖苏;张新全;马啸;张建波;易杨杰;黄林凯;;野生鹅观草种质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J];草业学报;2008年05期 |
14 |
王忠华;董西征;钱国英;;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生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2008年05期 |
15 |
吉挺;殷玲;刘敏;陈国宏;;华东地区中华蜜蜂六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J];昆虫学报;2009年04期 |
16 |
邓梦颖;吴志强;胡向萍;胡茂林;;PCR-DNA分子标记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08期 |
17 |
袁青妍;陶争荣;李国勤;沈军达;陈奕春;陈文标;王德前;虞永亮;田勇;原爱平;卢立志;;绍兴鸭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0年03期 |
18 |
丁桂玲;;分散蜜蜂的遗传多样性[J];中国蜂业;2010年09期 |
19 |
林琳;姬广海;马改转;王永吉;张丽辉;;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
20 |
欧阳冬梅;刘凰;徐金星;刘春华;邹东旺;杨良波;唐记平;谢克强;;基于SRAP标记的莲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长江蔬菜;2012年1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