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子标记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关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机理的研究取得了大量进展。在玉米、矮牵牛、水稻、小麦、油菜、向日葵和菜豆等不育胞质的线粒体基因组上已找到了可能与CMS有关的基因座位。同其它作物相比,大豆CMS的研究进展缓慢。自1993年吉林省农科院孙寰等发现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对其分子机理的研究报道尚属空白。
本实验以栽培大豆的三对不育系和保持系材料(JLCMS1-1A、JLCMS1-1B、JLCMS1-2A、JLCMS1-2B、JLCMS1-3A、JLCMS1-3B)为研究对象(成对材料间为严格的同核异质材料),通过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技术,对大豆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扩增,旨在探讨大豆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间的差异,为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分离鉴定打下基础,并为揭示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对大豆线粒体基因组进行RAPD分析,模板DNA的质量要高,即不能含有蛋白质或核DNA等的污染。参考其它作物线粒体DNA的提取方法,经改进后,所提取的大豆线粒体DNA样品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OD值测定,结果表明其得率和纯度可以满足PCR扩增;酶切分析和线粒体特异引物的扩增结果显示,线粒体DNA不含有核DNA的污染。
本研究首先建立了稳定、高效的RAPD反应体系,然后利用OPERON公司的400个随机单引物(OPA-OPT系列)和14组双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扩增,大部分引物均有清晰稳定的扩增产物。RAPD反应体系具体参数如下:dNTPs浓度为0.1mmol/L;Taq酶用量为2U;模板DNA浓度为0.4ng/μL;引物浓度为0.8ng/μL。
RAPD分析中,有些特异带只出现在不育系上,而在保持系相应的位置上没有。如引物OPE01、OPH07、OPI12、OPK04、OPP17、OPN03、OPD02和OPD20仅在不育系上出现特异带。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容易因DNA片段的插入、缺失或重组而引起控制花粉可育功能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使育性发生改变。这些特异扩增的片段只出现在不育系上,说明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可能比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多出某段序列或发生了基因重组而引起基因组织结构的改变,并最终引起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
相反,有16个引物(OPA12、OPB06、OPD11、OPD18、OPH18、OPI06、OPI09、OPK07、OPL05、OPL10、OPL13、OPM06、OPP09、OPP15、OPQ13、OPR03)仅在保持系上获得了一条或多条特异扩增片段,说明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比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缺少某段序列使差异产生。这种仅出现在保持系上的特异片段在数量上要多于出现在不育系上的
|
|
|
|
1 |
李涛;张侠;;巨棵型大豆简介[J];北方园艺;1993年06期 |
2 |
刘迪章;;从国际大豆生产的进展讨论我省大豆生产的途径[J];广东农业科学;1980年02期 |
3 |
李荣堂;;大豆古今考[J];农业考古;1982年02期 |
4 |
王秀杰;;大豆高产栽培及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12期 |
5 |
赵维民;刘君銮;汤敬珍;吴明才;肖昌珍;;“灵珍一号”大豆亩产250公斤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3年12期 |
6 |
彭慎修;李顺兴;;空闲茬口种泥豆[J];农业科技通讯;1980年06期 |
7 |
周波,冯一夫;两种大豆属植物的木质部结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8 |
刘相臣;;黑龙江省大豆分子育种获得成功[J];农业知识;2005年34期 |
9 |
T.Hymowitz
,ChristineA.Newell
,孙大容;大豆属的分类物种形成驯化传布种质资源和变异[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1年03期 |
10 |
简玉瑜,郑惠玉,苏仲武,邵启全,蒋兴邨,周泽其;吉林省大豆属对根癌农杆菌致瘤反应及T-DNA转移的研究[J];遗传学报;1985年02期 |
11 |
苗昌泽;;大豆施氮肥的关键时期[J];农家科技;1999年05期 |
12 |
李福山;关于大豆进化过程的探讨[J];作物杂志;1986年04期 |
13 |
韩锋,凌以禄,陈松;大豆属多年生野生种及栽培种种子蛋白质电泳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1年04期 |
14 |
胡启山;;大豆高产话三巧[J];农家科技;2007年06期 |
15 |
庄炳昌,王玉民,徐豹,席以珍;大豆属部分种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研究[J];大豆科学;1994年04期 |
16 |
杨守志,宋金枝,刘国金,周春丽,韩丽娟;半栽培与栽培大豆输导组织的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
17 |
冯进修;李世丁;于兆成;刘晓帆;郭慧;;浅谈河南省优质大豆产业发展策略[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11期 |
18 |
王建波,利容千,曾于申;我国大豆属三个种的核型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6年04期 |
19 |
陈俊;;超高产特大粒藤本大豆——巨型花皮大豆[J];华夏星火;1996年12期 |
20 |
苗昌泽;;大豆施氮肥要掌握两个关键时期[J];农家之友;199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