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非金属矿物对污水中硫化物吸附条件及性能的研究
【摘要】:硅藻土、白土、珍珠岩、沸石有效成分是硅铝的氧化物,一般都具有质轻、松散、多孔,较低的硬度,比表面积大,发泡性好等特点。它们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性能就是吸附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见于对重金属的吸附,但利用非金属矿物吸附水中硫化物的研究成果未见报导。用吸附方法去除水中的硫化物简便易行,既不需要复杂设备也不需要大量的试剂,而且可以再生利用没有二次污染,非金属矿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当中。因此,本文用非金属矿物去除水环境中的硫化物的研究具有乐观的应用前景,极具研究价值。
应用非金属矿物中的硅藻土、白土、珍珠岩、沸石对废水中硫化物吸附性能及吸附条件进行研究。实验中改变各种条件,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吸附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温度下,随着硫化物溶液浓度的增大四种矿物吸附量上升趋势增大,四种非金属材料对硫化物的吸附能力为:硅藻土>白土>珍珠岩>沸石。随温度的增加,四种矿物对硫化物的吸附量减少。非金属矿物随振荡时间的增加吸附硫化物的量也增加,当振荡时间达到72小时以上,非金属矿物吸附硫化物的量几乎不再增加,即达到了吸附平衡。硅藻土、白土、珍珠岩和沸石随着矿物用量的增加对硫化物的吸附量有所增加,当硅藻土与白土用量达到3克,珍珠岩与沸石用量达到1.5克时吸附率无明显提高。非金属矿物对硫化物的吸附发生在试料表面上,表面积与粒径成反比,因此,随着粒径的减小,总表面积增大,吸附率提高。
吸附过程中非金属矿物的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非金属矿物的粒度等,是影响非金属矿物吸附硫化物的主要因素。按照正交实验的要求,确定了4个因素3个水平的9次实验方案,对吸附试验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得到最佳的吸附条件,并且找到试验影响因素的强弱次序。最佳吸附条件为:粒度为A_3200目,吸附时间为B_172h,非金属矿物用量为C_31g,吸附温度为D_330℃;影响因素强弱为:B(吸附时间)>C(用量)>D(吸附温度)>A(粒度)。在最佳的吸附条件下,非金属矿对硫化物的吸附率均能达到70%以上。
对四种非金属矿物吸附水中硫化物进行热力学分析,四种非金属矿物对硫化物的吸附模型,较好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相关系数为:0.9809~0.9905之间。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703
|
|
|
|
1 |
冯武威,马鸿文,王刚,丁秋霞;利用膨胀珍珠岩制备轻质矿物聚合材料的实验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
2 |
孙胜龙,龙振永,蔡保丰;非金属矿物修复环境机理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
3 |
宋恩玉;膨润土制粉状活性白土、颗粒白土、白炭黑、水玻璃探讨[J];非金属矿;1998年06期 |
4 |
王泽民;硅藻土做填料、载体和包衣的应用[J];非金属矿;1999年05期 |
5 |
侯太鹏,刘英魁;用膨润土制备白炭黑试验研究[J];非金属矿;2000年01期 |
6 |
郑水林,王庆中;改性硅藻精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非金属矿;2000年04期 |
7 |
何其庄,肖觉君,崔晓辉;简便快速的硫化氢测定法[J];分析化学;1994年04期 |
8 |
谢玉祥;新型硫化氢吸收显色剂及硫化物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1996年01期 |
9 |
滕业龙;水中硫化氢的溶解规律[J];干旱环境监测;1994年01期 |
10 |
魏翔,朱琨,王海涛,杨建涛,马娟;改性沸石吸附水中有机物的试验研究[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年03期 |
|
|
|
|
|
1 |
任京成,杨赞中,沈万慈;磁铁矿尾矿作为建陶原料的实验研究[J];山东陶瓷;1999年02期 |
2 |
李开喜,凌立成,刘朗,张碧江,刘振宇;热处理改性的活性炭纤维的脱硫活性[J];催化学报;2000年03期 |
3 |
陆诚,杨平,杜玉扣,华南平,宋海燕;载体对负载型TiO_2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3年04期 |
4 |
翁端;关于生态环境材料研究的一些基本思考[J];材料导报;1999年01期 |
5 |
任广军,翟玉春,田彦文,张伯松;用高锰酸钠氧化法去除水中的苯胺[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6 |
马鸿文,凌发科,杨静,王刚;利用钾长石尾矿制备矿物聚合材料的实验研究[J];地球科学;2002年05期 |
7 |
王起超,刘汝海,吕宪国,李志博;湿地汞环境过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
8 |
马鸿文,杨静,任玉峰,凌发科;矿物聚合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
9 |
鲁安怀;天然铁的硫化物净化含铬污水的新方法[J];地学前缘;1998年02期 |
10 |
刘伯元;沸石及其开发应用[J];地质与勘探;199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