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碟子的组织培养与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摘要】:
苦碟子学名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Bge.)Hance],为菊科苦荬菜属植物,以干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排脓止痛之功效。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南部及东部的山区、半山区及小兴安岭地区。可用于治疗阑尾炎、肠炎、痢疾、吐血等;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文献报道对循环系统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循环等作用;对血液系统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有望开发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苦碟子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有三萜、黄酮、倍半萜内酯、核苷、香豆素等成分。其中木犀草素、芹菜素是常见的黄酮类成分之一。作为抱茎苦荬菜中的药用有效成分,有关药理及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在体内具有抗菌,抗病毒及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
随着中药在世界上应用的日益广泛,光靠野生资源做为原料来生产药品已不能满足整个医药市场的需求,而且使一些野生药材变得日益匮乏,因此,掌握野生驯化技术迫在眉睫,具有科学、简便、实用的组织培养技术就成为其中必要的手段之一。
本试验利用近代新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组织培养技术对苦碟子进行研究,确定了苦碟子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生长培养基、再生植株培养基,并确定了最佳的培养条件:
苦碟子最佳诱导培养基:MS+2.4-D0.5mg/L+6-BA1.0mg/L,诱导率为93.3%;
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2.4-D1.0mg/L+6-BA0.5mg/L,培养时间60d;
再生植株诱导生长培养基为:MS+NAA1.0mg/L+6-BA1.0mg/L。
通过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与有效成分积累研究,从而筛选出苦碟子有效成分高产培养基:MS+2.4-D1.0mg/L+6-BA0.5mg/L,其中蔗糖浓度为3%,NH_4~+:NO_3~-=1:1,总氮浓度为60 mmol/L,KH_2PO_4浓度为1.5mmol/L。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苦碟子的快繁技术体系,以此摆脱传统的方法中的田间各种环境条件、气候条件、生产技术措施等因素的制约,这是苦碟子生产上的技术创新,并基本确定影响苦碟子有效成分的关键因素指标。
到目前为止,已有近百种药用植物开展过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如此,相对于资源极其丰富的中药材种类,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研究除在理论上丰富该领域的内容外,在实践中可成为苦碟子生产中参考的相关配套技术,并为其能进一步实现“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保证苦碟子有效成分总黄酮的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