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髎穴临床操作规范与局部解剖结构研究
【摘要】:本课题对针刺八髎穴进针最佳深度和角度进行了规范研究,为针刺八髎穴提供临床操作规范,并对八髎穴的局部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为针刺八髎穴治疗疾病的临床应用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目的:确定八髎穴临床操作的针刺最佳深度和角度,初步探讨针刺八髎穴治疗相关疾病的结构基础及机理,最终为提高针刺八髎穴临床疗效打下良好基础。
方法:临床针刺八髎穴产生特殊针感,此时测量针刺深度和针体与人体冠状面、矢状面所成夹角,初步确定其临床操作规范,并对八髎穴进行层次解剖,观察骶后孔周围的组织结构,拍摄图片资料,确定针刺八髎穴过程中能刺激到的肌肉、血管、神经,测量针刺皮肤点至骶后孔的距离,确定产生特殊针感的解剖学基础,为制定针刺八髎穴临床操作规范提供形态学依据。
结果:临床针刺八髎穴最佳深度,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依次为:(42.1±2.5)㎜、(35.7±2.6)㎜、(28.7±2.6)㎜、(20.2±2.3)㎜,除下髎穴之外,余穴针刺皮肤点选择在穴位垂直于体表投影点的稍外上方且针刺方向宜向下斜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进针针体与人体矢状面夹角依次为:(4.4±2.0)°、(3.0±1.6)°、(2.4±1.4)°、(1.4±0.8)°,与人体冠状面夹角依次为:(40.2±4.0)°、(64.8±4.0)°、(79.5±3.8)°、(89.0±0.7)°。针刺八髎穴进针至获得特殊针感的局部解剖结构层次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胸腰筋膜、臀大肌、骶棘肌、骶神经、骶后孔。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进针皮肤点至骶神经出口骶后孔的平面距离依次为:(40.7±1.2)㎜、(32.6±0.8)㎜、(25.1±0.6)㎜、(16.9±0.4)㎜,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进针时针体与人体标本矢状面夹角依次为:(4.3±0.7)°、(3.0±0.6)°、(2.4±0.5)°、(1.4±0.4)°,人体标本冠状面夹角依次为:(40.3±0.6)°、(64.4±0.6)°、(79.6±0.5)°、(89.3±0.5)°。
结论:针刺八髎穴时应注意按照一定的深度和角度进针,这对获得特殊针感提高临床疗效有很大意义,而产生特殊针感可能是通过针刺直接刺激到了骶神经或由于针刺时引起局部肌肉组织收缩牵拉刺激骶神经产生的。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46
|
|
|
|
1 |
黄玉静;;如何防治寒凉引起的痛经[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01期 |
2 |
王慧;陈天琪;赵云华;;中枢白细胞介素-1β介导针刺中髎穴对大鼠大脑皮层兴奋性的抑制效应[J];贵州医药;2010年10期 |
3 |
姜俊,严振国,张建华,邵水金,余安胜,毛根金,于波;会阴穴的应用解剖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年07期 |
4 |
党瑞山,陈尔瑜,沈雪勇,朱文江,王培军,费伦;手太阴肺经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1997年04期 |
5 |
陈尔瑜,沈雪勇,党瑞山,承焕生,蔡德亨,何文权,费伦;胆经颈以下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和钙元素富集的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02期 |
6 |
李乾;陈慧荣;黎淑洁;刘婷婷;付志红;;次髎穴子宫穴注射利多卡因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年07期 |
7 |
徐立,王卫;针刺八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38例[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8 |
胡雨华;牛桦;;针刺八髎穴配合隔姜灸在临床中的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9年12期 |
9 |
李溪;;针刺八髎穴治疗腰腿痛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年10期 |
10 |
张宏;针刺上髎穴治疗急性腰扭伤50例[J];天津中医;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