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味偏嗜内伤五脏的病机理论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立足《内经》,探讨饮食五味偏嗜内伤五脏的病机,深化和补充对中医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为“五味饮食致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更好地发挥中医饮食防病、调护、养生的特色。研究方法: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与理论研究法结合,以《内经》五味理论为基础,并参考后世医家及当代学者的认识,从营养学、西医学多学科角度,挖掘饮食致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内容:通过《内经》五味功效、五脏所入及五味所伤等内容,结合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相关知识,从五味入五脏的核心角度入手,系统整理和探讨饮食五味失宜内伤五脏的病机及其本质。1.根据古籍相关记载,理清中医五味学说的源流,整理医学五味学说的构建与组成。2.探讨《内经》饮食五味相关论述,为探究饮食五味失宜致病内伤五脏提供理论依据。3.重点论述五味失宜内伤五脏的病机总纲、基本病机、具体病机、病机核心,明确五味失宜内伤五脏功能体系的病机关键、临床表现及病位。4.探讨饮食五味相关问题,重点探讨对五味养、伤作用度的划分问题;对饮食五味致病内伤五脏理论的实用性、普适性、局限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饮食五味失宜内伤五脏,病机总纲为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基本病机是五脏体系的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具体表现为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体系的病变,损伤脾胃为病机的核心。《内经》未论及五味对脏腑形质的损伤,主要与中医学缺乏解剖病理学认识有关。将中医传统理论对饮食五味致病机制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对疾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很有意义。中医饮食五味偏嗜内伤五脏的认识虽然存在客观局限性,但不能否定它的实用价值,要合理地加以研究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