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主疏泄”理论源流与发展的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中医学的发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肝主疏泄”理论在中医学的发展中更是源远流长,从最早的《黄帝内经》到近现代,其理论概念一直被沿用至今,并且广泛运用在临床中,通过历代医家学者们不懈的努力使其理论通过探索和研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但是,“肝主疏泄”理论的源头及其发展过程尚存在着概念不够清楚、诸说不一等等问题。“肝主疏泄”的运用及其特点,在临床疾病表现症状不一,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原则。与“肝主疏泄”相关的诸多疾病,及其证候特征更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辨析源流与发展,总结其规律。研究方法:梳理出相关的期刊文献、经典书籍,论述“疏泄”理论的原始概念出处、病因病机内涵、具体的症状特点、理论研究进展及其临床运用发展的历史沿革等。研究内容:针对不同时期的医家关于“肝主疏泄”理论的论述进行细致的汇总,弄清楚“肝主疏泄”的理论源流,阐明“疏泄”与肝的关系及“肝主疏泄”结论的产生过程和形成脉络。研究结果:“肝主疏泄”理论的源流已经明确,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远在《黄帝内经》之前,古人们就已经发现这一理论,并进行阐述,试图从大自然界中找到规律,并且赋予不同的含义。后来在《黄帝内经》中第一次出现“疏泄”这一词语,在其后很少有“疏泄”一词来形容肝的功能,直道了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的相火论,再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其内容更加扩大,又赋予了很多新的意思,“肝主疏泄”理论逐渐成型,体系不断的被后来学者完善,“肝主疏泄”作为肝藏象的主要生理功能,直至1977年才被正式收录至全国教材,即统编四版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