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与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出血性中风属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它起病急骤,往往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一般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为主症,常伴有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症。是一组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急性脑血管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因此又称“三高一多”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出血性中风又包括出血性中风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病死率为40%~60%,存活者中70%~80%留有病残,且40%左右为重残。对于大量出血的临床患者,因其起病较急骤,所以在诊断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出血性中风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已成为中西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临床所见出血性中风在几天、甚至是几个小时内就可发生明确的演变。危重病人可以很快从闭证转变为脱证,气虚血瘀证也可转为痰湿蒙塞心神证。
目前,在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诊断方面有应用CT以出血的部位和出血分型与中医病性的相关性研究。但各家结果不尽一致,尤其将急性出血性中风影像学改变与中医病位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拟开展急性出血性中风影像学改变与中医病性、病位证素,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我们利用中西医结合相对照的方法对119例明确诊断的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分型和影像学检查,同时采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搜集资料。同时按证素的范畴,归纳其病位病性,并进行证候组合。以探讨急性出血中风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相关性,以期能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