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自交系DNA甲基化多态性与杂种优势关系及EMS处理诱导DNA甲基化变异的研究
【摘要】:玉米是天然异花授粉作物,遗传基础复杂;人工控制授粉自交并加以选择,使杂合遗传基础得以纯合,产生自交系,利用自交系间Fl代的杂种优势,形成了玉米育种的特性。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早,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最大成效的作物,对玉米的杂种优势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对杂种优势作用机制的了解。本研究首先选用属于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的东北春玉米区骨干自交系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玉米杂种F1代产量等性状的优势表现;进一步,利用AFLP、MSAP等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玉米亲本自交系之间的遗传和基于DN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相似性,分析了亲本之间遗传距离和表观遗传距离同杂交种的产量性状以及其他性状之间的关系,探讨了DNA甲基化在玉米杂种优势中的作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30个F1代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及与产量相关因素均有较明显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单位面积产量和单株产量最高,穗粒数和百粒重的杂种优势亦较高;玉米产量优势较高的组合是由较早熟自交系与较晚熟自交系杂交、Lancaster类群材料与Reid类群或旅大红骨材料杂交构成的。
(2)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旅大红骨系统丹340其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在研究的11份自交系中较高。说明丹340较容易与其他材料组配并产生较高的杂种优势。在特殊配合力分析中,丹340同样有较好的表现。组合Mo17×丹340、齐318×丹340、614×丹340在产量方面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表明旅大红骨系统与Lancaster系统、PN系统杂交均有优良的杂种优势表现。组合“杂C546×C8605”的特殊配合力虽不高,但该组合的单株产量及小区产量却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认为该两自交系及其所组配的杂交组合未必不是好的材料组合。
(3)利用AFLP和MSA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11个玉米亲本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和表观遗传学相似性,分析了亲本之间遗传距离和表观遗传距离同杂交种的产量性状以及其他性状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表明,基于亲本甲基化水平计算出的亲本遗传距离(AFLP-based PGD)与穗行数等性状之间没有相关性。但将基于MSAP计算出的总体甲基化水平分解成CG和CHG两种甲基化模式时,发现基于CHG的甲基化水平计算出的表观遗传距离(CHG methylation level-based PEGD)与杂种的行粒数呈显著负相关,与穗行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等性状不相关。而基于CG的甲基化水平计算出的表观遗传距离(CG methylation level-based PEGD)同杂种的六个穗部性状无显著相关。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亲本的表观遗传多态性特别是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对杂种优势的预测具有一定意义,同时基于亲本CHG甲基化的遗传距离与行粒数和穗粒数的相关性也意味着杂种优势的产生受到了表观遗传机制的调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513
|
|
|
|
1 |
陈彦惠,张传贞,彭泽斌,刘新芝,贾建修;唐群×Reid群玉米杂交优势利用模式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6年03期 |
2 |
李学宝,杨学荣;EMS对水稻种子萌发生长初期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1989年02期 |
3 |
王振华,王懿波,王永普,张新,马淑琴,董家璞;普通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
4 |
安学丽,蔡一林,王久光,王国强,孙海燕;化学诱变及其在农作物育种上应用[J];核农学报;2003年03期 |
5 |
沪欣;用化学诱变法培育新水稻[J];湖南农业;2003年02期 |
6 |
贾玉峰;化学诱变剂(EMS)处理春小麦配子诱变效应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
7 |
张宇镭,党琰,贺平安;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定量分析生物亲缘关系[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33期 |
8 |
王修竹;刘自伟;齐阳;鲍竞;;基于Pearson系数的芯片数据预处理方法[J];计算机时代;2006年11期 |
9 |
董颖苹;连勇;何庆才;;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茎段组织的EMS诱变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6年03期 |
10 |
佟屏亚;写史为传世——《为杂交玉米做出贡献的人》前言和后记[J];农业考古;1997年01期 |
|
|
|
|
|
1 |
李海军,张丽华,陈景堂,刘志增,池书敏,张文英;利用EMS花粉诱变玉米新种质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
2 |
黄敏;程水源;;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技术与策略[J];河北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
3 |
魏俊杰;;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
4 |
李清国;付晶;钮力亚;于亮;陆莉;张焕英;王奉芝;;化学诱变及其突变体筛选在育种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
5 |
李伟;智慧;王永芳;李海权;刁现民;;谷子EMS诱变的处理条件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
6 |
钮力亚;于亮;付晶;张金霞;赵松山;张焕英;陆莉;王奉芝;;叠氮化钠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
7 |
王磊;谢淑芹;焦宏业;史明山;史丽丽;孙海昆;;玉米主要杂种优势类群特点及杂种优势模式利用[J];河北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
8 |
刘雪海;苏文勇;田俊芹;;花生杂交种第二代主要性状遗传参数分析[J];河北农学报;1982年04期 |
9 |
房卫平,吴中道,彭伟成;无腺棉和有腺棉品种遗传距离与性状分类[J];华北农学报;1988年04期 |
10 |
刘永平,魏瑞芳,张贵才,李洪芹;陆地棉亲本遗传差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1989年S1期 |
|
|
|
|
|
1 |
李占军,魏玉昌,杜连恩;大豆新品种化诱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
2 |
赵殿轩,刘玉梅,苏方宏,步凤池,何福全;京、津、冀、鲁、豫主要玉米种质基础及其演化利用钩沉[J];华北农学报;1994年S1期 |
3 |
郑永战,汪红;利用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可行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5年S1期 |
4 |
王永普,王懿波,王振华,张新,郭金生;试用特殊配合力进行玉米种质分类[J];华北农学报;2001年01期 |
5 |
田曾元,王懿波,王振华,王永普,张新,陆利行;利用RAPD进行玉米自交系种质类群划分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年02期 |
6 |
陈彦惠,张传贞,徐洪杰;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研究 Ⅰ玉米国外血缘杂优类群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5年01期 |
7 |
赵永亮,宋同明;玉米化学诱变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1996年04期 |
8 |
王懿波,王振华,王永普,张新,陆利行;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及其改良利用[J];华北农学报;1998年01期 |
9 |
池书敏,孟义江,刘志增,陈景堂,宋占权;玉米优势类群划分及其杂交模式的研究——过氧化物酶、酯酶和醇溶蛋白多态性的聚类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8年02期 |
10 |
刘新芝,彭泽斌,傅骏骅,黄长玲,李连城;采用RAPD分子标记、表型和杂种优势聚类分析法对玉米自交系类群的划分[J];华北农学报;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