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繁殖生态的研究
【摘要】:种内巢寄生行为是雌鸟的选择性繁殖对策之一。2004-2010年4-7月我们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利用人工巢箱对鸳鸯(Aix galericulata)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2004-2010年,共招引鸳鸯46巢,平均每年6.7±4.5窝。研究发现:鸳鸯繁殖存在种内巢寄生行为,且发生频率较高。平均约2.5只雌鸟把卵产在同一个宿主的巢内。鸳鸯种内巢寄生行为发生的频率与种群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鸳鸯种群产首枚卵时间最早出现在4月22日,最晚出现在6月11日。寄生巢首枚卵平均时间为5月5日,未寄生巢首枚卵平均时间为5月16日。鸳鸯寄生巢和未寄生巢的产卵期分别为12.0天和15.4天。未寄生巢平均窝卵数为10.0枚,寄生巢的窝卵数平均为18.8枚。繁殖成功巢的平均孵化期为32.6天。寄生巢和未寄生巢的窝卵数、首枚卵产期、产卵期长、卵与雏鸟重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孵化期无显著差异。鸳鸯种内巢寄生大多发生在繁殖季节早期。未寄生巢的窝卵数随着首枚卵产期的后延而减少,但这种现象不存在于寄生巢中。窝卵数与孵化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繁殖时间与繁殖成功率相关性不显著。未寄生巢的孵化率明显高于寄生巢的孵化率。种内巢寄生导致繁殖成功率降低,未寄生巢中出雏巢占79.2%,而寄生巢仅为38.9%。对于平均窝卵数在18.8枚的寄生巢中仅有7个雏鸟成功离巢。鸳鸯总孵化率为44.4%,孵化的雏鸟97.4%成功离巢。弃巢行为是营巢失败的主要原因。雏鸟离巢前损失的唯一原因是雏鸟间的踩踏行为。鸳鸯种群性比为1.23:1(♂:♀),总体水平偏雄性,但没有显著偏离1:1。
|
|
|
|
1 |
宋榆钧;褐头山雀繁殖生态与食性的研究[J];动物学报;1980年04期 |
2 |
张兴录,张良吉;长白山地区白眉姬鹟的一些繁殖生态[J];生态学报;1983年04期 |
3 |
王魁颐;李方满;;巨嘴柳莺Phylloscopus schwarzl (Radde)繁殖生态及食性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3期 |
4 |
刘焕金,冯敬义,苏化龙,陈林娜,卢欣,郭东龙;黑水鸡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研究;1985年02期 |
5 |
童骏昌,周薇薇,杨学明,姜牧里;攀雀繁殖生态的研究[J];动物学报;1985年02期 |
6 |
杨道德,沈猷慧;东方蝾螈繁殖生态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3年03期 |
7 |
蒋迎昕,孙悦华,毕中霖;四川瓦屋山金色林鸲的繁殖生态及孵卵节律[J];动物学杂志;2005年02期 |
8 |
雷富民;纵纹腹小鸮的繁殖生态学[J];生态学报;1994年02期 |
9 |
王延斌;;筠连臭蛙的繁殖生态的观察[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0 |
王延斌;;绿臭蛙的繁殖生态[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1 |
宋榆钧;红交嘴雀繁殖生态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1983年01期 |
12 |
张克勤;陈玉梅;金斗峰;;黑尾蜡嘴雀(指名亚种)的繁殖生态[J];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
13 |
张兴录,补正吉,杨伯然;鹰鴞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1984年03期 |
14 |
姜殿卿,刘亚华;白鹭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86年01期 |
15 |
邓学建,肖仁元,虞红梅,肖宏,刘笃文;山斑鸠繁殖生态初步观察[J];四川动物;1991年01期 |
16 |
周友兵,张璟霞,张君,汤宽均,胡锦矗;四川南充市区火斑鸠的繁殖生态[J];动物学杂志;2004年04期 |
17 |
阙腾程,胡艳玲,潘志文,张才昌,青秉盛;笼养冠斑犀鸟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J];四川动物;2005年04期 |
18 |
罗时有,王艳,沈君梁;画眉繁殖生态的研究[J];四川动物;1989年03期 |
19 |
涂冰,李文健;棘腹蛙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
20 |
徐新杰,刘冰许;人工饲养下白枕鹤繁殖生态的研究[J];四川动物;1996年04期 |
|
|
|
|
|
1 |
许设科;刘志霄;许山;;灰蓝山雀的繁殖生态[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
2 |
张青霞;;白鹡鸰繁殖生态观察[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
3 |
张红星;王开锋;权清转;范维端;方树淼;;中国大鲵的繁殖生态暨行为学观察[A];水库养鱼技术问题与发展总集[C];2009年 |
4 |
曹佳庭;樊龙锁;刘永胜;;历山保护区锈脸钩嘴鹛的繁殖生态[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
5 |
廖炎发;;鸬鹚繁殖生态的研究[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
6 |
钟福生;阳海林;唐小平;陈冬平;;湖南江口鸟洲池鹭的繁殖生态研究[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
7 |
高行宜;OliverCombreau;乔建芳;杨维康;MarkLawence;姚军;MahamedSaleh;许可芬;;波斑鸨、大鸨繁殖生态研究[A];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
8 |
马强;苏化龙;肖文发;;湖北兴山县龙门河地区灰林(即鸟)(Saxicola ferrea)繁殖生态[A];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
9 |
路国辉;李新亮;武文华;何禾;王英强;;黄花大苞姜的繁殖生态学研究[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七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10 |
谭细畅;李新辉;罗建仁;李捷;王超;;基于水声学探测的两个广东鲂产卵场繁殖生态差异性分析[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