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所采纳,作为一种研究技术手段,同时,遥感也成为地理数据获取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GIS和遥感技术为支撑,利用1977年MSS影像数据、1988年TM影像数据、1999年ETM影像数据以及2010年TM影像数据四个时期的卫星影像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分布状况以及景观格局的演化进行分析,对四个时期内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特征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总结四个时期内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1977年至2010年的格局演化动态分析,分析各个时期景观格局的各方面的变化,并总结33年间研究区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同时,采用转移概率矩阵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保护区内各种景观类型的面积转移情况,从而定量地掌握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所发生变化的最直接原因;此外,对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找出导致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
同时,本文还利用CA-Markov模型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未来趋势进行尝试性地预测研究,并首先通过模型预测2010年景观格局状况,对预测模型进行精度检验,模型精度的验证采用修正的Lee-Sallee形状指数,最后通过模型预测2021年研究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并对预测的结果采用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详细剖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未来景观格局的发展趋势。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动态演化过程及驱动力以及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系列研究,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景观生态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手段的综合以及景观生态学领域中对自然保护区方面的景观格局研究方向的发展,因此,本文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与现实价值。
|
|
|
|
1 |
谭良玺;张会英;张瑞芳;罗竹梅;李旭祥;刘萍萍;;陕北红碱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
2 |
汪朝辉,王克林,李仁东,熊艳,许联芳;水陆交错生态脆弱带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以洞庭湖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2期 |
3 |
李朝生,梁存柱,王炜,刘钟龄;内蒙古乌拉盖草原地区土地开发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
4 |
贺然;徐伟;王棒;孙保平;;北京市典型沙地景观动态变化分析——以康庄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5期 |
5 |
彭军超;钱乐祥;角媛梅;李明杰;;近16a增城市土地景观格局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
6 |
吴学伟;张新利;龚文峰;袁力;;基于3S技术的湿地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年02期 |
7 |
昝国盛;;坝上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年03期 |
8 |
张运刚;张树文;陈冬勤;;通化市高程梯度变化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异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年03期 |
9 |
张元芳;潘安定;夏丽华;;惠来县景观格局与动态变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9期 |
10 |
王辉,徐向宏,徐当会,陈翔舜;河西走廊荒漠化地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年02期 |
11 |
孙尚华;刘建军;康博文;黄海;孙建华;;综合治理下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以千阳县冉家沟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2 |
朱海涌;李新琪;仲嘉亮;;基于CA-Markov模型的艾比湖流域平原区景观格局动态模拟预测[J];干旱环境监测;2008年03期 |
13 |
张彦儒;蒙吉军;周婷;;鄂尔多斯1988-2000年景观结构和功能动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
14 |
钱者东;蒋明康;刘鲁君;秦卫华;;陕北榆神矿区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2期 |
15 |
秦艳红,王立红,赵红兵;济南市南部山区小流域景观格局分析[J];山地学报;2003年05期 |
16 |
甘淑,何大明,党承林;澜沧江流域云南段景观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年03期 |
17 |
徐丽华;岳文泽;曹宇;;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尺度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
18 |
郭泺;薛达元;余世孝;蔡亮;;泰山景观生态安全动态分析与评价[J];山地学报;2008年03期 |
19 |
王佳;熊妮娜;董斌;闫秀婧;隋宏大;冯仲科;;基于RS的近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
20 |
潘鹏程;;福州市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多样性分析[J];海峡科学;2010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