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用理论视域下的英语学习者异议话语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互动语用理论视角对言语行为进行研究,考察我国英语学习者多人讨论场景下的异议话语使用特征。基于默认-框架礼貌视角(Terkourafi,2001,2005)和会话分析理论(Schegloff,2006),本文对互动语用理论框架进行建构。该理论框架研究特定语境下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互动资源和语用资源,这些互动语用资源由三个维度构成:话轮管理、语用策略和话题延展。“话轮管理”主要指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话轮建构特征,概括为言语行为的直接程度;“语用策略”主要指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自我表征方式,由语力修饰语实现;“话题延展”主要指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序列构建,体现在序列结构上。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我国英语学习者多人讨论场景下的异议话语进行互动语用特征分析,并通过参照英语本族语者异议表达特征,探究我国英语学习者的互动语用能力,从而为二语学习和教学提供指导。具体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我国英语学习者异议话语在直接程度方面具有哪些特征?(2)我国英语学习者异议话语在语力修饰语使用方面具有哪些特征?(3)我国英语学习者异议话语在序列结构方面具有哪些特征?这三个研究问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别从话轮内部结构和话轮外部结构对我国英语学习者异议话语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语料库和会话分析的方法,将质化分析和量化分析相结合。我国英语学习者语料来自某外语院校学生的英语多人讨论语料库,参与者为该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语料库容量为107,542词。本族语者语料来自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的电视讨论口语语料,语料库容量为44,215词。本研究根据以上互动语用理论框架,利用重新设计的标注系统和标注工具,对标注结果进行统计和会话分析。本研究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多人讨论场景下的异议话语使用在直接程度、语力修饰语、序列结构三个方面都与英语本族语者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特征。具体如下:(1)在异议的直接程度方面,我国英语学习者不如英语本族语者高,言语争论框架建构不足。首先,我国英语学习者争论中少用话轮打断,缺少对所争论话题的参与度和热情。其次,我国英语学习者多使用人称代词you的泛指用法,争论的人称指向性不明确,妨碍了双方观点的有效交流和互动。第三,除了人称衔接方式,我国英语学习者少用内容衔接方式,不会使用“对抗形式”,不仅不利于突出反驳内容,还削弱了上下文衔接和人际参与度。第四,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异议规约提示语极其匮乏,look、wait a minute等提示异议即将出现的规约表达在学生语料中均未曾出现。最后,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异议辅助行为语使用不足,异议表达往往只停留在为了反驳而反驳,而没有在反驳发出后做进一步的阐释和辩解,从而缺乏为论点辩护的能力。此外,我国英语学习者过度依赖话语标记语but来表达异议,与英语本族语者异议话语中多项策略并用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2)在异议的语力修饰语使用方面,我国英语学习者比英语本族语者显著多用缓和语,从而使得其异议表达的总体语力效果趋向缓和。通过观察语力修饰语的导向性功能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异议缓和语明显趋于说话人导向和内容导向,这说明学习者对所陈述观点多持保留意见,立场过于暖昧、不够鲜明。同时,我国英语学习者异议表述中没有出现英语本族语者语料中所呈现的明显的说话人导向增强特征,这说明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一定的主观投入,不愿承担权威责任,影响了其论辩的说服力。(3)在异议的序列结构方面,我国英语学习者异议话语基本上呈现出与英语本族语者相一致的序列特征,即三语步基本序列,但是缺乏后续序列的构建和延展,即话题延展度有待加强。从语步3的话语指向性上看,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步3异议通常为支持己方语步1观点,争论倾向于局限在“自说自话”,较少延展他人的话题,缺少与对手的互动。另外,我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的插入序列限制了连续基本序列的形成,阻碍了矛盾双方形成连续的、直接的互动空间。同时,这些插入序列多为结盟和协商语步,亦即我国英语学习者异议话语体现出合作、趋同式交互的特点,与英语本族语者的趋异式讨论形成对比。本研究结果对如何提升我国英语学习者的互动语用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语境意识。适当的对抗在某些情境下是必要的,对抗的目的是促进相互理解以及消除分歧,最终达到和谐的目标。二语学习者不单要学会如何表达礼貌,还要学会适时有效地提出并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学会与人争辩,维护个人身份。其次,要培养学生恰当的语用意识。例如,要在争论中与对方建立合理的人际距离,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注意避免过分集中使用单一的互动语用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