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究有机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力致变色、室温磷光及TADF性质
【摘要】: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照明显示领域具有广视角、自发光、高对比度、能耗低等优点,使得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至目前,OLED材料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传统荧光材料、含重金属元素的磷光材料以及纯有机小分子的延迟荧光(DF)材料这三个阶段。同时,近年来也报道了多种打破传统发光现象的有机材料,例如:力致变色材料、室温磷光(RTP)材料、反Kasha规则发射材料等新型有机光电材料。这些新型有机光电材料为OLED器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但目前我们对这些新型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光机制并没有非常完善的认知,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本论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力致变色材料、室温磷光(RTP)材料以及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的发光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为OLED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研究内容:1.基于实验上报道的一种具有力致变色性质的9-蒽基金(I)异氰化物,我们探索了其不同晶相的发光机制。采用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QM/MM)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不同晶相的单体和二聚体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模拟了它们的吸收和发射特性。结果表明:α相晶体中存在较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选择单体就可以描述其光物理性质,且发现α相单体的荧光发射来源于S_2态激子的辐射跃迁,从而打破了Kasha规则。而β和γ相晶体存在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需要二聚体来模拟它们的光物理性质。此外,计算发现β相晶体的磷光发射是由二聚体的激发单重态和三重态之间较大的自旋轨道耦合引起的,而在γ相中相邻两个金原子之间很小的距离使得分子间存在强的亲金相互作用,从而使分子能级降低,导致光谱红移。2.针对实验上报道的两个同分异构体OPM和OMP分别具有RTP和TADF性质这一有趣现象,我们从理论角度探究了它们具有迥然不同的光物理性质的原因。我们采用QM/MM模型计算了OPM和OMP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和电子结构及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由于给受体之间二面角的不同致使两个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及明显不同的单三态能隙差(ΔE_(ST))。其中,OMP具有非常小的ΔE_(ST)和较低的S_1与T_1态间自旋轨道耦合(SOC)值。由于ΔE_(ST)减小一个数量级可以使得反系间窜越速率(RISC)增大数个数量级,因此OMP极小的ΔE_(ST)是其具有TADF性质的关键因素。对于OPM来说,S_1态与T_1、T_2态的SOC值均较大且能级分布合理,易于实现T_1和T_2态的双磷光发射,同时,通过模拟Frank-Condon光谱对其双磷光发射性质进行了进一步验证。
|
|
|
|
1 |
俞亚东;黄晓春;;四核铜卤簇的光物理性质及其理论研究进展[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
2 |
张先付,许慧君;取代锌酞菁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4年06期 |
3 |
庾弘朗;才红;朱勋;谢文倩;;理论研究四氮杂环庚烯噻吩衍生物光物理性质[J];化学研究与应用;2020年09期 |
4 |
邢波;;饱和环状多官能团胺的结构对其光物理性质的影响[J];现代科学仪器;2008年03期 |
5 |
吴清华;崔救恩;焦莉娟;郝二红;;溴代氮杂氟硼二吡咯类近红外吸收光敏剂的合成,光物理性质及其产生单线态氧性能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20年03期 |
6 |
曹凤霞;曹笃霞;王玉洪;李国忠;;两个D-π-A型查耳酮类染料的光物理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7 |
周家宏;吴平;张正垠;魏怀鑫;张强;赵鑫;;具有A-π-D-π-A结构的咔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J];化学世界;2019年12期 |
8 |
刘剑波,赵福群,赵瑜,张复实,唐应武,宋心琦,周福添;空心酞菁光物理性质的取代基效应(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1996年06期 |
9 |
吴丽荣;黄丽英;林振华;;四-(三氟乙烷氧基)酞菁锗的光物理性质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年07期 |
10 |
崔璨;宋丹丹;赵谡玲;乔泊;徐征;;TADF激基复合物主体材料提升溶液法制备蓝色荧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效率[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0年03期 |
11 |
郭丰启,孙文芳,谢洁,王夺元;不对称五氮齿镉和铟大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8年02期 |
12 |
冯玉玲,孙京国,张之佩;新型氮杂2-β萘基苯并噁唑分子设计与光物理性质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
13 |
张慧娟,冯娟,孙照勇,艾希成,张建平,张兴康,虞忠衡,韩士田,刘彦钦,吴银素;苯环上氯原子的不同取代位置对四苯基锌卟啉-酪氨酸光物理性质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11期 |
14 |
闫冰,张洪杰,王淑彬,倪嘉缵;稀土3,4-呋喃二甲酸,1,10-二氮杂菲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J];中国稀土学报;1998年04期 |
15 |
马金石;Fullerenes的光化学与光物理性质[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2年03期 |
16 |
张海容;室温磷光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7 |
韦传东;葛国平;李春艳;雷克微;梁洪泽;禹钢;刘志伟;;一种吡嗪铱(Ⅲ)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光物理性质[J];物理化学学报;2015年01期 |
18 |
吴晓珊;黄丽英;张锦雀;;四-(三氟乙烷氧基)酞菁锌的光物理性质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0年10期 |
|